《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书笔记3
(2013-11-26 14:20: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枕风读书 |
个体与个体的链接
一、和谐交响的课堂。
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其他要件包括:教师的语言不能拖泥带水,每一个话语要是经过深思熟虑、清清楚楚地说出来的,话语中不是命令式的语气,而要充满恳请与感谢。
在某某地方,我认为——
听了某某君的发言后,我认为——
在教师创造教学的力量中,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过是占了三成而已,剩下的七成就取决于教师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感情;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引发每一个儿童潜在的可能性。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二、对个体的应对与关联
学生发问,老师把一个个发言写进黑板上“巨型教科书”的相应的地方
有意思的是,老师每走近一个儿童的身边,弯着腰,以同等高度的视线倾听他们的发言。由于还要填进“巨型教科书”,因此每当一个儿童发言,老师就得穿梭于黑板与儿童的座席之间。通常教师的这种举动是很不和谐的,但老师的举动并不多余,相反,这使儿童低声的交流顺利地展开,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与每一个发言的儿童的距离并不相同。对需要帮助的儿童,距离更近一些。另外,老师不是站在发言儿童的正面,而是和发言儿童一样都看着教室的中心,是站在发言儿童的斜侧面,儿童们所说的话他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老师是作为儿童的代表来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的。
儿童的阅读不应当区分好与坏,如果不以“任何儿童的发言都很精彩”为前提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的关系就不可能生成。
三、问题的分享与深入探究
为使疑问(question)转化为问题(problem),就要与其他人的疑问进行交流。进入小组作业之后,每一个人的思考就发展为四人见解的切磋。
四、把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
老师给学生们分发了空白的笔记纸,让他们读完《我是一棵草》之后写出自己的印象,希望他们写出“这是棵怎样的草”、“有怎样的感想”。学生们似乎在提炼各自的思考,接过笔记纸默默地写起来。他们不时交头接耳地交换意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教师走近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身边进行辅导。
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串联起来。志村老师介绍了一本书,是高见顺的《败战日记》,当志村老师说到“在《败战日记》中发现了《我是一棵草》”的时候,整个课堂叫声一片,老师读了诗中的一段,接着介绍了随笔的一部分。孩子们频频点头,叹道:“完全是不同的意境啊。”但是,志村老师这样说:“即便同学们的感触有所不同,也是精彩的。因为你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成的是自身特有的体验,所以要格外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