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太商公学媒经 |
软件工厂力求减轻企业负担
“大学有三大弊端:教材老化、教授老化、学位制度僵化,如果学生修不满规定的学分,就拿不到学历证,而企业就是要人,软件工厂就是力图让大学和企业都满意。”于滨说。
在“软件工厂”模式下,用人企业向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下人才订单,然后到合约高校进行招聘,招聘来的学员将接受6个月的实训,其中3个月在用人企业进行;
培训期满后,学生正式成为员工,再经历3—6个月的实习期和12个月的见习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无需支付费用,但从见习期开始,企业每个月将从发给学生的工资中扣掉1500元,以支付1.8万元的培训费用。
2005年初,从事对日外包业务的凯恩克思公司下了一个10人的订单。当时他们急需有日语基础的计算机人才,但是我国计算机专业学生只学英语。
据说,实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工作岗位上需要什么知识,就提供什么方面的培训。在为凯恩克思进行的订单实训中,专门请了日语老师教授日语课,从基础的听说开始教,着重教授软件开发中需要的专业日语。第一次合作成功之后,凯恩克思已经下了第四个订单。
2005年4月份,协会接到了第一份订单,2005年年底,软件工厂展开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收到了2000多人的订单。但是,如今经过实训到企业就业的学生只有150人,这种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
防止最后一公里的迷失
为了培养适合产业需要的软件人才,2001年12月起,教育部批准了36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师资力量按照本校教师、企业人员、国际人才各1/3的比例组建,并从大学三、四年级开始,引入企业力量,将学生送入企业接受培训。
据了解,一些鼓励企业培养人才的政策也在出台,比如企业给实习生发放的补助可以享受税前减免等。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助于缩小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的。然而,引入企业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记者已经听到了很多说法,诸如某知名培训机构虽然广告打得很响,但是企业对其培养的人才也颇有微词,“刚一进来的时候确实上手很快,但是后劲不足,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知名软件企业自己投资办IT教育,也强调企业人力资源和项目的引进,但是自己学院的毕业生,该企业也只选择很小一部分,更多中高端以及复合型人才还得另觅渠道。
此外,这些与企业结合紧密的IT人才培养机构,还有一个“高收费”的共性。以教育部批准的高校示范性软件学院为例,头两年学费与一般高校计算机专业一样,后两年却要一年1万元。某软件企业办的软件学院,每人一入学就要购买1台万元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学费也有1.2万元。
难怪有人说,很多IT职业培训是入学金钱门槛高,但个人基础素质门槛低,并对这种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高校培养的IT人才,企业不感冒,这当然不能完全怪罪于高校。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的最关键还是由教育部发起并监督的高校教育改革。据业内人士透露,教育部已经组建了一支十人的专家团队进行前期调研,拟制订一个类似于ISO9000那样的高校人才培养考核标准,用量化的指标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了承诺的目标进行考核。如果这样的标准真能出台,我们就能看到高校对毕业学生质量的负责,就像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那样。
防止最后一公里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