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发一篇我们去云南采风时的随笔跟大家分享快乐

(2006-11-21 22:05:32)

拉祜山乡随笔

 

今年47日的早晨,天刚亮,迎着薄薄的清雾。我和格格赶赴首都机场,踏上了云南之行。

这次我们是应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洲邀请随同民歌·中国剧组参加葫芦节的演出[注;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同行的有央视著名导演王冼平,作曲 家周文君及民歌中国导演组。

虽然云南我们去过很多次,但还是第一次到澜沧。经过近3个小时的行程我们中午到达昆明,接着换乘飞机,50分钟后到达景洪。到景洪后我们又转乘汽车在蜿蜒盘旋的山道上行驶了4个多小时,在旅途中,车窗外景洪美丽的景色让我们的疲惫一扫而光,粗壮高耸的竹子,甚是壮观,让我们想起了北京家里的小竹林,真是相形见拙。我们的车子时而穿入云间,时而从水溏边飞弛而过,由于路还没有修好,所以很颠簸,中途我们只得休息了两次。由于几天来一直都很劳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当我被人叫醒时,才发现我们的车正停在一个宽阔的街道上,环顾四周,到处都是人,男女老少们穿着各种鲜艳的民族服饰,手里拿着葫芦笙,小三弦及各种打击乐器,当地的宣传部长告诉我们,他们都是来自拉祜族自治区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今天来这里是特地赶来欢迎北京客人的。澜沧自治区委书记和县长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当地的长老也来给予我们施以祝福,我们也换上了当地的民族服装,整条街道人们载歌载舞,歌声与乐器的吹奏此起彼伏,一方歌罢,一方舞。我们也手拿葫芦笙,边吹边跳,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片欢乐的生活海洋┄┄┄

第二天上午“葫芦节”开幕式在自治区大广场上举行,能容纳几万人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我和格格表演了《因为爱》、《天上人间》、《雪山》、《简爱》等作品。当地人热情地要求我们演唱《婚誓》这首代表拉祜族的家喻户晓的歌曲。尤其是他们在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节目中看到我和格格新演绎的这一版《婚誓》,他们特别喜欢。演出中间我清唱了一段《冰糖葫芦》,台下观众与我们应声附合,调皮的格格觉得不过瘾,便在台上即兴演奏了《牧民新歌》令全场为之振叹。《天上人间》这首在200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被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作品更让全场沸腾,很多人合唱得那么尽情,那么陶醉。这一刻,我看见了远方群山中穿梭缭绕的云雾,看见了山坳里时隐时现的山寨,看见了山寨中丝丝缕缕的炊烟···格格表演得那么自我,似乎都忘记了我的存在。我觉得这和我几年前来云南创作这个作品时有很多异样的新的感受。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回归,一种升华。

午后,我们应邀来到了一户哈伲族的爱伲人家中做客。刚到院门口,就听到了锣鼓声,是女主人带着两个小女孩在欢迎我们,我一时兴起,也拿来一个鼓与他们一起合奏,还很合拍,逗得他们哈哈大笑。爱伲人有个习惯,主人敬酒时要唱歌,唱罢,客人一定要喝酒。我们要求她们唱得每一段都不重样,她们的嗓音特别清脆、响亮、韵味十足,在敬到我时,平日里滴酒不沾的我在她们的歌声中竞不知不觉喝了八、九杯。要不是格格劝我说:“你的脸都喝成什么样了”我想我可能还要继续听下去。

女主人及两个小女孩缅婰地提出要求想跟我们合影,我和格格爽快地答应了。没想到她们却一下子跑开了,我很诧异,有人说她们是去换衣服了,果然,她们不一会儿就换上了更加隆重的爱伲人服装还有缀满了银饰的帽子。把格格都看呆了,问这哪儿能买到,女主人告诉我们这是买不到的,每个姑娘的服装都是妈妈用一年多的时间亲手缝制的,一辈子就这么一套,只有在节日时才穿的,意想不到的是临走时,女主人突然从家里拿出了准备为女儿出嫁时用的一套亲手缝制的服装送给了格格,格格推辞不下,要付钱给她,女主人说这个衣服是不能卖的,因为她非常喜欢格格,所以希望格格在电视上表演时穿上它,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第二天格格便在演出中穿上了这套服装,今天,已被格格珍藏在从世界各地采购的服装库里。

晚上“葫芦节”的汇演一开场,便让我们眼前一亮,拉祜族的人们穿着整齐的服装依序站在台上,用他们嘹亮纯朴的嗓音唱起了多声部原生态合唱,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造作的处理,没有以往我们听得过多的程式化的模式,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一首他们第一次到北京时,有感创作的歌曲。我仔细的聆听声部的搭配,辅调的交叉,音色的统一,东西方音调的自然融汇[当地音乐受19世纪及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一切都在即意想不到但又合乎情理的进行当中。接着佤族、傣族、哈伲族、爱伲族、老达保等分别登场,让看台上的我们眼花缭乱,他们在歌舞中用竹筒、弓箭、木棍、水桶、小三弦、葫芦笙、响蔑等向人们展现了耕作、劳动、织布、打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等生活场面。色彩斑斓的服装、服饰,让我们享受了一场视觉盛筵。令我惊奇的是,很多当地的歌曲,剧组的朱治中巴特陈立明王娟等导演都能跟着唱到尾,一问才知道,他们已来过很多次了,而且每次都要有几天到更偏远的寨子里进行采访和辛苦的拍摄。这似乎向人们解答了为什么民歌·中国深受观众喜欢的原因。我为民歌·中国剧组的付出而深深的感动,无以言表。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这个语言形容它带给我的感受。这个词就是——“生活”。再也没有比它更贴切了,这是最直接的,我从小总是听老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今天在云南的边远的拉祜山乡得到了确切的印证。

三天的行程太短了,虽然这是我们在日常演出中停留最长的一次,但,这里的歌声、这里的风情、这里醇香的普洱荼┄┄┄似乎任何的东西都有让我驻足的理由。

在以后的演出和采访中,一谈到拉祜山乡,格格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可见这次感受是宽泛及深刻的。

今天,当我提起笔记录这次有趣的旅行时,我特意沏上了一杯山乡人民送给我们的普洱荼,醇香依旧,情浓意深,我似乎又听到了那首为我们送行的歌儿“欢迎你到拉祜山乡来——”我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们一定会再来的!亲爱的拉祜朋友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