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裕固族揭秘之二:民俗

(2022-05-16 22:25:58)
标签:

陈玉福作品

裕固族兄弟

张掖旅游景点

风情民俗

文化

分类: 最新作品

裕固族风俗民情

裕固族揭秘之二:民俗

 

古往今来,河西走廊都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古代的月氏、乌孙、匈奴、蒙古等族都是擅于骑射并占据过主导权位的民族。经过一次次历史融合演变,到现在生活在张掖境内的裕固、藏、蒙、回等民族都和谐地融入中华民族大观园,很多属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也渐渐有所淡化了。不过,生活习惯可以随着时代进程而改变,宗教信仰却一直都根植在他们的骨子里,一些本民族根深蒂固的风俗传统也依然有所保留。

裕固族与蒙古族和藏族生活习性基本相同,他们都喜食牛羊肉,还擅长使用小刀分食肉类。到裕固族家里做客,他们招待客人一般都会清煮大块的牛羊肉。大块有多大?没有亲眼见过的朋友们大概是想象不到的。就是那种直径32厘米的大盘子,一块肉就占满了的规格。然后,裕固族同胞会围坐一起,一边敬酒、敬茶,一边拿精致的小刀片来食用。这种时候,往往是他们炫刀技的时刻,片肉技术见长的人将会赢得满桌赞誉,那份熟练潇洒恐怕也就北京全聚德专管片烤鸭的师傅能与之一较高下了。看过《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梁山好汉们尊崇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仿佛不那么做不能称英雄。而裕固族人煮肉虽是大块,食用时那份细致却跟粗豪没有半点关系,片好的肉片放进各人面前的小碟里,配上同样切得薄薄的蒜片,筷子夹了轻轻送进嘴里,整个过程是优雅含蓄的,又是充满民族特色的,粗与细、雅和俗,二者兼容竟然没有违和感,容不得有人去质疑他们是马背上铁血英雄的事实,但又让人觉得温柔无害乐于亲近。这就是裕固族的特别之处吧!相对于曾经那些古老的好战民族,他们从来都是温文尔雅、乐观包容的。

餐桌上敬酒,裕固族和藏族一样,都是摆三只酒杯,意为天地人,喝之前要先用无名指沾了酒液抹在额头上表示敬天,再弹一指酒水到地面是为敬地,最后才自己喝。这种敬酒方式大有文化深意,寓意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圆满,也有对天地赐予我们一切的感恩与敬重,是酒桌上必不可少的礼仪。佐餐的茶水也有讲究,是他们自制的奶茶,有咸味和甜味两种选择。奶茶的熬制很特殊,会选用茯砖加入新鲜牛奶当中去慢火熬煮,加盐饮用是咸味奶茶,加糖就是甜味了。还有一种煮法是不要牛奶,茯砖里面加几粒花椒,喝的时候再加盐,据说这种花椒砖茶对伤风感冒有特殊疗效。想来这应该是牧民们在长期放牧生活中积累总结出的经验了,毕竟祁连山下昼夜温差极大,寒凉之地发生伤风的几率很大,而牧区就医不便聪明的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拿土方妙招来抵抗风寒。

裕固族人喝酒必有唱歌来伴,他们天生有一副好嗓子,绝大多数人都具有歌手的潜质,随时随地就能高歌一曲,还可以在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从容转换。嘴边有美酒佳肴,耳边倾听着他们唱歌,有个裕固族朋友绝对是人生一大乐事。

根据史料记载,裕固族在东迁以前信仰过萨满教和摩尼教。东迁后,裕固族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明末,裕固族建立起本民族最早的黄教寺院——古佛寺。清代,黄教在裕固族地区达到全盛。先后修建了景耀、康隆、转轮、莲花、明海、长沟、红湾、水关、夹道(系古佛寺迁移而来)等9个寺院,分布在各个部落,故有什么寺院属什么家的说法。这些寺院中,除康隆寺、红湾寺属青海广惠寺夏洛瓦呼图克图管辖外,其余均受青海互助县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管辖。

裕固族寺院的规模比较小。规模最大的康隆寺,最多时有五百多僧人。其他各寺以二三十个僧人的居多,最少的只有七八个僧人。寺院内部组织不甚严密,有的寺院有活佛、堪布、法台,有的只有僧官或提经。他们除宗教节日和放会时到寺院念经外,平日大多在家参加牧业劳动。较大的几个寺院,每年都有定期的正月大会、四月大会、六月大会、十月大会,每月十五还有一次小会。

新中国成立前,寺院是各部落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各部落的政治经济中心。寺院上层和部落头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些部落的重大事务,头目经常和寺院上层人物商量。青海主寺通过教权进而掌握裕固族部落头目的承袭批准权。如裕固族七族黄番总管首先要经过青海广惠寺寺主的批准,再经地方驻军衙门委任。

裕固族皈依藏传佛教后,仍保留着古老的信仰,即对汗点格尔的崇拜。从讲两种语言的裕固族在敬奉汗点格尔时都用尧呼尔语的传统来看,这可能是原始萨满教的遗留。点格尔在裕固族语中是的意思,可汗的意思。汗点格尔意为天可汗。裕固族人认为汗点格尔能使他们避邪免灾,一年四季太平吉祥。所说的汗点格尔,就是一根细毛绳,上面缠有各种牲畜的毛穗和各色布条,下端是一个小白布袋,里面装有带皮和脱皮的五谷杂粮,供奉在帐篷内的右上方。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畜牧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生产工具很简单,主要有鞭、浩尔畏(俗称撂抛子,是毛制的2公尺长的条状抛石工具,用来打兽和赶羊群)、套索、土布拉(装羊羔的皮口袋)、奶角子(用牛角、羊角制成的哺乳器)、剪刀、镰刀等。牛羊实行混群放牧,畜圈一般都是用木杆围成简单的栅栏,贫苦牧民连这样的设施都没有。畜群时常受到野兽和风雪的侵袭,牲畜成活率一般仅达50—60%。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裕固族畜牧业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成立前,为适应游牧生活,裕固族以帐篷为主要居住方式。裕固族帐篷是用牛毛或羊毛褐子缝制而成的。扎立帐篷,要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多数坐北向南。坐向选定后,先用一根横梁及两根柱子将帐篷撑起来,再用四根木杆和绳子拉成四方形。富户人家帐篷宽大一些,用六根或九根木杆拉成圆形。帐篷正中为炉灶,是做饭和取暖的地方。过去是三块石头顶一口锅(裕固语叫加格斯),后来改为石块和泥巴砌成的炉灶。1958年以后逐渐改用有烟囱的铁皮炉,可烧粪烧煤,火旺又干净。帐篷顶端为天窗,白天掀开,晚上或雨雪天盖住。新中国后,肃南县牧区逐渐实现定居,牧民在冬春场都住进了平房。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孩子可就近上学。现在,裕固族牧民定居的土木房又被砖瓦房或钢架房所取代,他们的屋内陈设更加时髦和现代化。过去是土炕上铺芨芨席子、毛毡等,现在基本都用上床。在夏秋场上,旧式毛帐篷基本被淘汰,改用藏族式方形大帐篷。如今许多牧民在夏秋场上也盖起了砖房,居住条件比过去大为改善,他们的生活已经具有了浓烈的现代化气息。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茶、糌粑(裕固语叫塔勒坎)和奶皮子、曲拉(一种块粒状奶制品)等乳制品为主。每日通常是三茶一饭,即早晨、中午、下午各喝一次酥油奶茶,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羊肉面片或米饭,有时也吃烤馍馍和烤花卷(习称烧壳子)等。手抓羊肉、脂裹肝是裕固族人最喜爱吃的风味食品。手抓肉讲究吃开锅肉,即肉刚熟便出锅食用,鲜嫩可口。宰羊后,将脖子肉和里脊肉剁碎,拌上炒面和调味品装进肥肠内,叫肉肠,当地口语则叫“羊筏子”。把羊血、肝肺等内脏切碎,加入炒面及葱蒜等调料,用肚油卷成卷,叫脂裹肝。肉肠和脂裹肝煮熟后切成薄片,浇上蒜汁和醋,肥而不腻,冷热食用均可。

裕固族传统服饰中男子戴毡帽,穿高领的左大襟长袍,束红蓝色腰带,穿高统靴。已婚妇女戴喇叭形白毡帽子(裕固语叫拉扎帽),前缘镶有黑边两道,帽顶缀有大红彩络。过去妇女还戴有长带形头面,上面镶有各种饰品,构成图案式样。但头面很重,垂在发上对劳动和健康都有妨害,现在已经淘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裕固族男女平时大都以内地流行的服装为主,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中才穿戴传统服饰。这些传统的装饰都收藏在肃南县裕固族博物馆里,到肃南旅游观光时可以亲身去参观一番,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到这一民族的服饰装扮特点。

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和民歌等多个种类。民间故事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流传较广的有《莫拉》、《神箭手射雁》、《珍珠鹿》等。最有名的叙事长诗是《黄黛琛》,叙写了一位年轻姑娘在旧社会包办婚姻下的不幸遭遇。民歌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题材非常广泛。关于生产劳动的有擀毡歌、割草歌、垛草歌、放羊歌、放牛歌、拉骆驼歌等,关于婚嫁礼仪的则有戴头面歌、离别歌、待客歌、瑶达曲戈阿斯哈斯等。会唱裕固族传统民歌的人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得找上了年纪的裕固族老人才能听到。新中国成立后,群众又创作了许多歌颂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新歌。这一部分民歌会唱的裕固族人还是很普遍,感兴趣可以聆听一番。

裕固族擅长造型艺术,主要是实用工艺美术他们在自制的毛口袋、毯子和马缰绳上编织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裕固族妇女吸取了汉族的刺绣技术,在妇女的衣领、衣袖和布靴上绣出各种花草虫鸟、家畜、家禽等,色彩和谐,形象生动。明花地方的裕固族男子还擅长根雕艺术,他们将生长在沙漠中的梭梭根,依照其原始形状进行加工,刷上清漆,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艺术品

裕固族传统的婚姻习惯有正式婚与非正式婚两种形态。非正式婚多存在于解放前的旧俗中,如招赘女婿婚、童养媳婚、养女婚等都被视为非正式,明媒正娶的才是正式婚。裕固族的正式婚仪式繁多且隆重,分别有:求婚、许亲、说亲、订婚、选人、戴头、送亲、打尖、踏房、让客、尧达曲格尔、阿斯哈斯、献羊背、道谢、交新娘、入新房、生新火、回门、串亲、出牧、站娘家等一系列衔接紧密的流程。在这些繁多的仪式中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规矩。在女方家最重要的仪式是戴头面。迎亲路上,男方要在途中铺毡毯、备羊酒迎候,谓之打尖(裕固语叫杜苏尔池)。在男方家的婚宴上,还要举行有名的阿斯哈斯仪式,即由总东(负责主持礼仪的人)向大家讲述裕固族婚礼的古老来历。这类正式婚姻花费很大,在八十年代的统计中男方多的就需要两三千元,少的也要花几百元。即使一般牧户,再困难也得出一马一牛,十几只羊,一二十块布(一块布一丈六尺)、两块茯茶的彩礼。对女方来说,陪嫁的财物动辄超过男方彩礼的三四倍,往往比男方花费得更多。当然,这些都是老传统了,当今裕固人业已摒弃陈规步入新时代,婚嫁习俗除保留了民族传统的仪式感外,其他一切婚礼规格和费用都与当地消费水平一致,再也不会出现“辛辛苦苦几十年,嫁娶回到解放前”的境地了。

跟我们一样,春节是裕固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节前要包饺子(用作冻饺)、炸油馃子、馓子等,并有祭祖的习俗。节日期间裕固族人会穿上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欢度春节,走亲串友中联络情感,大人会带着孩子们放鞭炮,家里长燃酥油灯,互送哈达礼品以示祝福

总之,裕固族民俗风情还是很别致的,随着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的继承越来越受到重视,去肃南领略民俗并不算困难。裕固族同胞热情好客、温和谦逊,相信会让每一个旅行者或探访者不虚此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