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揭秘之一: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2022-05-15 19:03:37)
标签:
裕固族兄弟陈玉福作品文化张掖旅游景点兄弟友情 |
分类: 最新作品 |
裕固族揭秘之一: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裕固族是只存在于祁连山下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张掖市肃南县就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这是公认的裕固族最初的起源与来历。但是,追源溯流翻阅历史文献再去看,这个民族的起源远不止唐代,而在更为久远的5世纪。源头不管多悠远,但裕固族属于内迁民族这个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
裕固族的称呼来自新中国,他们族中习惯称自己是尧熬尔,或者尧乎尔,更早时候还有其他名称。裕固族中口口相传下来的叙事诗歌里说他们来自西至州哈卓,或西至哈州。西州哈卓到底指哪里,好像并没有获得确认,而来自西边是确定的,而且是被迫迁徙。裕固族中流传着一首叙事长歌《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中有流露:“谁不知道蓝天是大地的母亲,尧熬尔说雨水是母亲的乳浆。 高山上有松柏和花朵,它们都各自有扎根的土壤。我们尧熬尔民族哟,是谁把我们子孙生养?舀一勺眼泪汇成的河流,也能照得见我们心灵上的创伤……” 裕固族在歌唱自己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深切地怀念自己的故乡,这首歌中所流露出的悲伤情绪,就是裕固族先民对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创伤,和他们迫不得已迁徙故土时无奈与呐喊。
5世纪中叶,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出现了一个以阿史那氏为核心的铁勒部落,被称为“突厥”。552年,阿史那氏建立了包括整个蒙古草原和准噶尔盆地的突厥汗国,使其他一些铁勒部落成为它的属部。突厥贵族残酷的统治激起了各铁勒部落的反抗。为了与突厥贵族相抗衡,“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东部铁勒中较大的九个部落结成地域性的“回纥”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简称“九姓”。
统一九姓铁勒各部的第一代可汗是骨力裴罗。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诸部落原有的名称从此基本消失,统称“回纥”。就在这一年,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回纥汗国成为唐朝的属国。此后,回纥历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册封。回纥与唐朝一直保持友好和从属关系,并两次出兵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当时,回纥汗国的疆域包括贝加尔湖以南,阴山以北,兴安岭以西和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草原地区,他们的势力还不能够达到我们今天说的新疆地区,而在“诸部落原有的名称从此基本消失并统称回纥”的记述里,我们多少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组成是多元的、复杂的,并非单一的。通过今天的史料看来,当初在回纥或者回鹘诸部是黄种人,但并不排除有白种人的可能,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发展起来的任何部落或者是民族含有白种人的记述,在中国的史书里是很常见的。
840年,改名为回鹘的回纥汗国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其余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和天山一带的回鹘结合,还有部分回鹘部落依附黠戛斯。南下部分由乌介可汗率领,这部分回鹘达27部之多,加上南下的回鹘溃兵散卒、零散部众,约有30万人。但通过现有的一些资料分析,可能没有这么多,在20万左右这个数字比较合理。这部分人除融入当时唐朝的边疆地区(核心在河套地区),投降唐朝的有数万人,其中一些人被“发配”到了江淮地区。
这一部分人是当时回鹘人因为灭国而迁徙的主流,另外即是留在原地和西迁的,西迁的分本路,一迁今天的吉木萨尔与吐鲁番地区,二迁河西走廊,三迁南疆地区。这部分有多少,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估计也应该与南下的人数差不多。西迁实际上分了前后拨,即迁吐鲁番地区与河西走廊应该是一同出发的,但在路上遇到了战争,就分成两支,到河西走廊的就是甘州回鹘了。
迁南疆的另一支由回鹘王子庞特勤率领,有15个部落,有意思的是,他们与当时迁至吉木萨尔地区的回鹘会合后,并没有在吉木萨尔滞留,而是由吉木萨尔率部南越天山进入塔里木盆地,先停驻于库车,后驻跸于焉耆。由于庞特勤所部的活动地域,主要在焉耆、龟兹等原来唐朝安西都护府辖境之内,所以人们称之为安西回鹘政权。
当时没有随庞特勤南下的回鹘部众,继续驻牧于北庭附近的草原,人口规模逐渐发展到20余万,与庞特勤南北呼应。866年,其大首领仆固俊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出击,打败吐蕃,取得西州(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古城)、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附近)等城。这就有了历史上所说的高昌回鹘或者西州回鹘。
这些回鹘部落最先引起唐朝注意的是庞特勤领导的部落,庞特勤曾3次遣使唐朝,请求册封。唐宣宗即位以后,改变以前唐武宗讨伐回鹘的政策,于公元856年、公元857年两次颁诏,册封庞特勤为禄登里罗汩没密施合俱录毗伽怀建可汗,简称怀建可汗,虽然册命因唐朝使节路途受阻而未成,但唐朝已将庞特勤视为原来漠北回鹘汗国的正统继承人。此后10余年,庞特勤一再向唐朝进贡土特产。
庞特勤建立了安西回鹘政权,但该政权始终没能有效地统一天山南北的各股回鹘势力。最初归附庞特勤的、活动于金莎岭一带的北庭回鹘,在张义潮举义于沙州之后,开始与沙州归义军日渐亲厚,而与安西回鹘政权逐渐疏远。还有几股回鹘势力根本不受安西回鹘节制。在东部天山地区的分裂格局中,各股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安西回鹘政权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以仆固俊为首的北庭回鹘,他们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
一个大的部落最后分成了两个,而从当初庞特勤不在吉木萨尔滞留以及后来那里的几股回鹘势力不受他的节制,人们不难看出,这些回鹘部落也并不是一块铁板,甚至还有某种间隙。公元866年,北庭回鹘与庞特勤系的安西回鹘政权决裂。这一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率众出击,攻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诸城,派遣达干米怀玉为使,向唐朝报告胜利的消息。西迁回鹘内部的争斗,最终以仆固俊系的胜利而告终。仆固俊获胜以后,庞特勤的后代被迫东迁到甘州。此后,仆固俊系回鹘取代安西回鹘政权,高昌回鹘王国成为回鹘的正统。
通过回鹘政权节制关系的变化或演变,高昌与河西两地回鹘人的血缘应该更纯粹一些,至于安西回鹘则被南疆的土著民族同化了不少。按照我们古代史籍的记载,南疆的土著民族在此前白种人应该占有一定数量,而到了民国的时候,除裕固族外,天山南北的很多少数民族大多被划入了维吾尔族。这就是今天维吾尔族人中为什么既有白种人也有黄种人,吐鲁番的黄种人的基因多一些,而南疆地区的白种人的基因多一些的原因所在。
庞特勤的后代被迫东迁进入甘州,成为本地的原住居民,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回鹘或者甘州回鹘,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和高昌回鹘一样,对中原王朝“以甥舅相称”。
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因内受大雪天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扰,外受黠戛斯族袭击而崩溃,部众分途西迁。其中一支迁至河西走廊的沙州(今敦煌)、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受吐蕃政权统治,史称河西回鹘。851年,沙州汉人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领导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河西吐蕃守将,据有瓜、沙、伊、肃、甘等11州之地,归附唐朝。河西回鹘遂依附张议潮。872年,张议潮病死长安。后来,河西回鹘攻占了甘州城,立了可汗,所以河西回鹘又被称为甘州回鹘。875年,甘州回鹘从合罗川(今额济纳河,在张掖西北)遣使入贡,唐赠绢10000匹。当时,唐朝本身已很穷困,还能应贡使要求馈赠绢匹,充分表现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到了10世纪,吐蕃势力衰弱,甘州回鹘逐渐强盛,进一步控制了兰州、河州,扼制着唐和西域的交通孔道。后来又击败瓜、沙等州的汉族统治者,使瓜、沙二州实际上成为它的附庸。
甘州回鹘建立政权后,统领河西各回鹘部落。最高统治者为可汗,同时还采用汉族官制,设有宰相、枢密使等职务。可汗统领下的部落中设有首领,“分领族帐”。按照《宋史》记载,当时有瓜、沙二州回鹘、凉州回鹘、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等。
甘州回鹘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甥舅相称。到北宋时,甘州回鹘可汗时常派遣使者来贡土产,宋朝呼为“甘州回鹘可汗外甥”,回赠内地特产。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鹘可汗曾数遣重要官吏到宋朝京城朝贡,献橐驼、名马、珊瑚、琥珀。
11世纪中叶,西夏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李元昊攻破甘州,甘州回鹘政权崩溃,从此甘州回鹘成为西夏附庸,各部落迁到嘉峪关外放牧,但仍与宋朝有联系。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回鹘使者又来朝贡,求买金字《大般若经》。1073年,使者称回鹘人口有30余万、丁壮20万。这一支人口逐渐繁衍,成为河西一带的重要土著。1227年,蒙古军攻灭西夏后,河西回鹘也就被蒙古人直接统治了。
从11世纪中叶到16世纪,是裕固族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河西回鹘的一部分同周围蒙古、藏、维吾尔、汉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逐步发展形成为一个共同体。《宋会要辑稿》称之为黄头回鹘,《元史》称之为撒里畏吾,《明史》称之为撒里畏兀儿,就是今天的裕固族,甘、青、新交界地区是他们活动居住的共同地域。在这段时期,河西回鹘中也有许多人融合到其他民族共同体之内去了。
元末明初,嘉峪关外一带的吐鲁番、哈密、瓦剌等地方封建集团互相争权夺地,不断发生战争。明朝先后在关外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沙州、罕东、赤金、哈密等几个带有军事性质的“羁縻卫”,统治各族人民,裕固族也被置于“卫”的统治之下。但不久,各卫由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攻伐,外受吐鲁番政权及蒙古右翼封建主的侵袭,相继崩溃。明朝为了便于统治,将关外诸卫迁入关内安置。裕固族这时也东迁入关,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关于明末裕固族迁徙定居的事情,在长篇历史小说《八声甘州之乘风》里也有详细演绎,故事相当精彩竭力还原了这段历史。
东迁入关是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裕固族民间中还流传着关于东迁的传说。据说,在几百年以前,裕固族的故乡遭受很大的沙尘暴风灾,狂风卷走牲畜,沙山吞没帐房,连黄金筑成的经堂也被淹没在沙山底下了。又说他们遇到了别的宗教的压迫,在故乡不能立足,开始东迁。“走过了千佛洞,穿过了万佛峡,酒泉城下扎营帐。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这首历史民歌大致反映了裕固族东迁的路线和经过。
裕固族原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史载五代各朝和北宋政府所需战马,主要从回鹘购买。甘州、西州回鹘每年都不止一次以进贡名义送马匹到开封,五代或北宋政府都“估值回赐”,付以价款。宋太宗乾德三年(965年)年初,甘州回鹘一次就贡入北宋政府“名马”1000匹,另有橐驼500只。
东迁后,裕固族在经济生产方式上逐渐发生变化。黄泥堡地区的裕固族在同汉族相互往来和影响下,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并逐步代替畜牧业。肃南地区的牧民则仍从事畜牧和狩猎业。由于汉族地区铁制工具和武器的输入,裕固族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的技术有了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
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今张掖西南设立梨园堡,派兵驻守,作为统治裕固族人民的据点,并曾发给裕固族大头目管辖草原的执照。清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占据南疆并威慑甘青西部,迫使祁连山地区的裕固族(清代称‘西喇古尔黄番’)向其纳税称臣。准噶尔部在裕固族地区派驻有专门的收税官员。康熙三十五年,清朝消灭准噶尔蒙古主力,裕固族归附清朝。
民国初期,裕固族地区分别由甘州镇守使和肃州镇守使管辖。1931年以后,马步芳的青海军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和西部。从此,裕固族处于马家军军阀的统治下,前后长达十年之久。1942年以后,国民党河西各县政府开始在裕固族地方编查户口,设立保甲,旨在将裕固族置于各县的直接管辖之下。在国民党“分而治之”的政策下,裕固族聚居区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分属于张掖、酒泉和高台等县管辖。裕固族地区由此陷入长时间的纷争之中。
据清朝康熙年间颁给“七族黄番总管”的执照,黑河上游的整个八字墩草原都是裕固族的牧地。1959年,甘肃、青海两省对祁连山地区省界进行大调整,八字墩和友爱由甘肃划归青海省祁连县,这次地域划分称为裕固族“千里大搬家”,迁居青海划归甘肃的皇城滩(今皇城镇)。“千里大搬家”是清代以来裕固族分布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各部落传统的居住区域被打乱。
新中国成立前,裕固族地区长期实行封建部落制度。清初,裕固族有7个部落,到民国时期分化为10个,裕固族习惯称把部落又称“家”,即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四个马家、五个家、曼台部落、西八个家、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前七个部落居住在东部,说恩格尔语;后三个部落居住在西部,说尧呼尔语。各部落有自己的放牧范围。在今康乐镇境内的是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罗尔家和四个马家;在今大河乡境内的是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八个家和五个家。明花乡东西海子地方也属于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的牧地。曼台部落的牧地则在黑河和八宝河的夹角地带。
以前的裕固族传统社会设有一个世袭大头目统辖各部落。大头目既是“七族”首领,又是“大头目家”的部落首领,身兼双重职务。其权力和管辖地域,经明、清王朝封授确定,颁给执照。大头目过去权势很大,掌管所有部落。民国后期势力缩小,只能管辖讲恩格尔语的几个部落。讲尧乎尔语的部落则由亚拉格家头目掌握实权。
每个部落设有正头目、副头目、总圈头(或辅帮)和小圈头。部落头目也是世袭的,各部落头目都姓安,所以裕固族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部落正、副头目多数为共同管理一个地方,少数为分地而治。亚拉格家、贺郎格家的正头目驻今大河乡,副头目驻今明花东、西海子,实际上等于有了自己单独的一块辖地。曼台部落的正头目则由大头目部落的副头目出任。
总圈头、辅帮是帮助头目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总管,几乎概由大户担任。一般任期是一年或三年,可以连任。头目、总圈头掌握本部落大权,审讯部落内发生的盗窃、打架、草场纠纷等案件,并有处罚和施刑的权力。审理时,原告、被告都得向头目、总圈头送礼、请客和出官司钱,并负担所有审理人员的茶饭和牲畜饲料。处理后的罚款也常常落入头目们的腰包。因而诉讼只能给贫苦牧民带来新的灾难,小圈头是为头目跑腿办事的差役。由部落头目指派,有的部落则由交不起茶马的贫苦牧民轮流担任,任期一般也是一年至三年,但常常也有被头目指派连任六七年的。
部落每年举行几次会议,主要是为了摊派杂款和处理民刑纠纷。部落会议由头目召集,一般每户都要派人参加。名义上是民主议事,实际上一切问题都由头目和总圈头决定。在封建部落统治下,广大贫苦牧民没有社会地位可言。遇见头目必须俯首下跪,呼头目为“老爷”,若骑马相遇必得下马伫立问候。牧民去见头目时,不能穿短衣,不能抽烟和大声说话,否则就要受惩罚。头目家遇婚丧等事,牧民必须送财物。总圈头和辅帮也积有威势。东八个家的妇女哄孩子时,一说“总圈头来了”,孩子就不敢哭了。
民国时期,裕固族地区还设有千户二人和“老者”若干人。千户一个是东八个家的大户艾罗,一个是亚拉格家正头目安进朝(人称‘安千户’)。分别是由青海广惠寺夏洛瓦呼图克图和青海佑宁寺土观呼图克图加封,均得到河西马家军师长韩起功的加委,权势很大。艾罗一度代行大头目的职权,在大头目家、东八个家、杨哥家、四个马家等地搜刮“官羊”、“官马”。亚拉格家、贺郎格家、五个家的重要事务,如总圈头的更换,都要同“安千户”商量。“老者”相当于部落下各户族的族长。在明花和大河由头目指定,负责征集部落的各种款项和协助头目处理纠纷;在康乐由退任的总圈头和辅帮充任,不担负具体任务,供头目咨询。裕固族草场和牲畜的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都掌握在部落头目、寺院上层和牧主手中。他们拥有45%以上的牲畜,占有全部草场的42%以上。这些草场大都是冬春场。部落公有草场占30%左右,主要是夏秋场。公有草场名义上部落成员都可放牧,实际上贫苦牧民由于牲畜少,没有驮畜,往往搬入公场时,肥美的草头已被牧主的牲畜吃光了。一般牧民只占有全部草场的18%左右。
裕固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红军长征进入祁连山裕固族地区,得到裕固人民的有力支援,共同展开了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斗争。裕固族牧民不畏艰险,为红军送粮、送柴、救护伤病员。裕固族青年柯阿代给红军带路,不幸被俘,宁死不屈,惨遭杀害。裕固族老大娘焦斯巴楞,在红石窝战斗中,收留了十多个失散、负伤的红军战士,后来又送他们重返队伍,并将一名红军战士招为女婿留下来,被誉为裕固族“红老人”。
1949年9月,河西地区解放,裕固族人民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本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精神,首先认真对待和解决裕固族地区的行政建制问题。1950年,根据裕固族群众的意见和实际情形,决定以梨园河、东柳沟为界,以东的大头目家、罗儿家、四个马家、东八个家划归张掖县,设第11区。以西的八个家、五个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属高台县,设第6区。东西海子划属酒泉县祁明区。1953年7月,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在酒泉召开。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级)。1954年2月20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4月,酒泉县黄泥堡民族乡成立。1957年,曼台部落所在的友爱乡(原属民乐县)划归肃南。至此,除黄泥堡外,所有裕固族部落都团聚在自治县的统一管辖之下。
时过境迁,裕固族先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历经千百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在祁连山下牢牢扎根,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摇篮,成为五十六个民族中不可忽视,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传承的一个新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都与汉族保持着亲厚密切的联系,与我们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