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编后记

标签:
书稿1号交警碧口陈玉福陇南文化 |
分类: “1号”作品的最新评论 |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震惊世界的8级特大地震,历史的画面在那一瞬间定格,世界的目光在那一瞬间聚焦。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将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陇南,这个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的“陇上江南”,如同汶川的裙带,在地震中被一同撕裂,它的裂口就在碧口。碧口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甘肃的震中心。在碧口,有我的警校同学,还有我的同行和战友。大地震发生了,他们的情况怎么样了呢?我真想到陇南去看一看,去看看我的同学和战友们。然而,作为基层交警,我的工作特别特别的忙,我根本不可能前往。
就在这个时候,我得知著名的“1号作家”陈玉福先生要去甘南、陇南地震灾区实地采访一线交警。开始时,我吃了一惊。紧接着就被陈先生的行动感动了,他写过《1号通缉令》《1号罪案》《1号会议室》《1号专案组》《1号检察官》等一系列的优秀长篇小说,刑警、治安警、缉毒警、检察官、法官全写过了,唯独没有写过交警。如果陈先生能为我们交警写一部《1号交警》那肯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陈先生的《1号交警》来了解地震灾区我的同学们、战友们的抗震救灾情况了。因为,地震以后的多少个日子,我都在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关注着那里的灾情,关注着那里抗震救灾的人们,我渴望搜寻到他们的影子,我的同行——交警的影子,我知道他们和许多人一样在抗震救灾的前沿阵地。但是,很少发现,哪怕是点点滴滴。我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的,我们的媒体在不遗余力地展现着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但是,媒体同样也疏忽了许多最可爱的人。
在这个非常的时期,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的陈玉福先生,这个步入中年的作家,在第一时间里,在余震不断的路上,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了长达50多天的亲身经历和实地采访,完成了20多万字的纪实采访稿,再现了5.12地震后陇南交警、甘南交警与灾魔抗争的日子,再现了灾区交警和灾区人民心贴心的情意,再现了灾区交警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
没有人知道,灾难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降临。那些不幸的罹难者,在灾难中离我们而去了。因为他们的离去,所以我们还活着。每一个生者,都必须行动起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也重建那些受到创伤的精神家园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陈先生会聘我为《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书稿的特约编辑。2008年夏的某一天,当陈玉福先生把长途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时,我没有把陈玉福这个名字和大名鼎鼎的“1号作家”对上号。因为,说“陈玉福”这个名字时,知道的人很少,如果说“1号作家”这个称谓的话,在公安系统,在全国文坛,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知道“1号作家”这个称谓的时间是2001年,当时陈先生的“1号系列”第一部长篇小说《1号会议室》刚刚出版,甘肃省公安厅厅长蔚振忠(现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在《甘肃法制报》上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叫《作家与警察》,蔚厅长号召全体警察都要读读《1号会议室》,要向书中的主人公汪吉湟学习。之后,报纸杂志连篇累牍的报道宣传作者和这本书,我便记住了“1号作家”。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住陈玉福这个名字。在我的心目中,陈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家,所以,我一个初学写作的小交警不敢奢望能认识他。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在了我的身上。陈先生不但主动找到了我,而且还委我以重任,让我帮他编辑一下《1号交警》这本书,我确实感到诚惶诚恐。
陈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一级签约作家,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兼职教授。他拥有“1号系列”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集两部,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电视文学剧本集多部,不但是我省的著名作家,也是全国的著名作家。在网上一查,他头上还有许多这样那样好多好多的头衔,真是让我非常吃惊。以后我就喊他陈老师,他也是当之无愧的老师。我不知道我立刻就被他列为《1号交警》编辑部的成员,更没想到的是又把编辑、校对这么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虽然我也常常写一些书评,写一些读后感,但是毕竟那些都是事后介入的事情,出书之前的编辑和定稿工作还是第一次接受,心里是又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业余作者编辑专业书稿,的确有些抬举我了;惶恐的是怕有负老师厚望,不能编辑出完美的书稿。为了打消顾虑,陈老师说:“就因为你是一名交警,所以才更有发言权;就因为你在基层,才更了解自己的同行;就因为你的文字比较扎实,所以才能更好的校对书稿。”于是,我接受了这一份既有压力又含鼓励的差事,凭着对职业的热爱,对同行的深刻理解,我把这次编辑工作作为对我从事业余文字工作多年的一个考验。
《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这个题目是我建议给陈老师的,因为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能表达灾区交警的心了。我想到了孩子,人人常说,孩子是爱大的,是的,没有爱,孩子成长的道路将艰难畸形。灾区交警,在地震坍塌的日子里,如何叫那一寸一寸接连起来的道路畅通无阻呢?是爱心,毫无保留的爱心!道路,是交警的办公桌;交警,把一点一滴的爱心扑撒在路上。于是,我们在安稳中前进,在舒畅中走远。职业,只是一种任务,爱心,才是完成任务的动力。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打开老师书稿的时候,书中的许多情景叫我忍不住掩面落泪,因为眼前往往会浮现出行走在飞石滚落、险峻如林道路上疲惫交警的身影,在每一次战胜灾魔后彼此紧握双手的喜悦,还有老百姓眼里的感激,领导目光里的肯定和欣慰……这一切,来得那么不容易。往往如此,又好像我自己不能亲口向他们说声谢谢而内疚,感慨之余,敬重之余,我会心疼,心疼他们的累,心疼他们的苦,心疼他们的不被理解;泪眼朦胧里,又为他们自豪,为灾区人民,为公安交警同行,为有这一支队伍。我的思绪又会被牵扯得很远,很远。于是不得不停下笔来,琢磨这些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灵光。
这部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给我的最大启迪是,尽管纪实文学缺乏浪漫性,但它是独立的,必读的,因为它是一部关于真实事件的字典。在校对书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立即动笔去写,不用深思熟虑,也不用全面的去认识事物。这种认识常常意味着我们无法触及的深度、疲惫不堪和面对世界万千变化的眼花缭乱;立即动笔去写,是冬是夏无关紧要,只要想象力之树还枝繁叶茂;立即动笔去写,被赋予历史符号的那些人、那些事,才会如这部书稿中的人物事件一样鲜活有生命。整个书稿中对于人物的情景设置,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因为,常常,许多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把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脱离开它所处的环境,因为这样便是另类,有特色,殊不知正是这种脱离,使人物失去了所生存的环境,于是变得孤立无援,目光呆滞,语言贫乏。《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正是克服了这种常见的写作误区,无需过多描述,一个眼神,一种微笑,我们便知道他是谁,因为他所处的环境缔造了他的这种性格和神态,这样的人物,给读者的感觉是真实的、温暖的。另外,整个书稿呼唤了一种大气,呼唤了一种力量。这种大气,这种力量来源于作者审美的自身,来源于作者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作者审美意识和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意识,这些意识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给读者一种启迪,抑或一种鼓励。
长期以来,我对我自己从事的公安交警这个职业充满了信心和自豪,我深知作为一名交警的艰辛与坚韧,我梦想用我自己的笔把属于交警的那一部分精彩展现出来。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始终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之做些什么。面对这部书稿,我欣慰又感慨,我的欣慰是由于我毕竟做了一件我多年梦想做的事;我的感慨也是由此而发,我深感一种职业给人的影响,也需要我们安静地去思考,深刻地去挖掘,才能知道它的本质带给我们的东西。想到交警这个字眼的时候,我便自然地生发出这种切身的感慨。
现在,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想到这本书将要出版,将要使陈老师的辛苦有一个结果,将要满足作为交警的一个愿望,将要带给所有人惊喜和对交警这个职业的深刻理解,我心里是那样的温暖。我知道,关于交警的这个话题,将在《1号交通警.纪实文学》里永久不衰。交警,关于它的精彩,它的刚毅,它的艰辛,它的委屈,它的一切,将一一在这里找到归宿。《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长篇纪实文学,只是《1号交警》的一个开端,《1号交警》所承载的历史重任是不言而喻的,它将像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延接历史,走向未来与辉煌。让我们在陈先生的鼓励下也动起手来,向陈先生学习,加入到陈先生的交警文学创作队伍中来,努力创作出更多缀满繁花的嘉木,谱写出反映时代交警高歌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