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MM的读城记:重庆<一>

(2007-04-11 16:52:17)
分类: 流浪的疾风---生活点滴

南京MM的读城记:重庆<一>

不能再拖了,前几天kathy5945还跟我说很期待这篇读城记。
21天,18000多字,真的第一次如此单纯地写一座城市。
其实也只能写城市了,城市以外感想更多,再写就真成长篇回忆录遥遥无期了。

在重庆待了120个小时,离开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这座城市。
对她的感受有点无从说起。有时候语言真的无法精确把握感觉的维度,描述片刻就觉得文
字和感觉本身越来越远,就像是把两个不搭界的东西往一块儿扯。
很可能是本人驾驭语言的本事还不够。
最终导致太长太罗嗦,而且就在游记感悟这两者之间游荡,不伦不类,看完绝对是需要毅
力的。

这里先要感谢地主epi的照顾,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充当了我的观察对象……

其实我可以用很多方式描述重庆这座城市:
比如她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这你是知道的。
比如她的人口很多,有3100万。
比如那里盛产时髦而漂亮的姐姐。
……

就这么开始了:

山城以山迎客。
抵达之前,列车一路颠簸,那些很长很黑的隧道再次告诉我:这是一座藏在大山里的城。

伴着一阵高昂的汽笛声,列车进站,重庆就这么到了。
站台上环顾一周,重庆站果然和别处不同。刚刚经过的一段铁路只是主道上的一个分支,
到重庆便终止,顺着铁轨看过去,前方有一楼将铁轨拦腰截住。一侧围墙上方露出高楼一
角,长在仰望的云端,“手可摘星辰”的那种……
这个站台上既无地下通道,也无天桥,走到铁轨尽头从楼底下出去就算是出站了,全然没
有南京站那么繁复。
站前广场是块不大的平地,前方有高架桥。右边,楼房后面隐约能感觉到江水,左边有一
个二十几层楼高的坡,坡顶上又建了二十几层高的楼,还有一坡很长很长的台阶,重庆的
人们不紧不慢地从层层台阶上上下下。
就这样,重庆以一种高傲而又从容的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
若无其事地跟上epi绕过街角,爬上那座皇冠大扶梯。其实也就跟一般商店的自动扶梯一样
,不过长得实在有点过分。扶梯空道里光线昏暗,缓缓升高的过程令我对自己仍处于三度
空间的事实产生了些许怀疑。身旁上上下下的重庆人都出奇地平静,有点陌生。
出了电梯口,看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几条显得有些狭窄的道路,满街都是飞来飞去的车…
…我开始回想刚才的站前广场。感觉太像在看电影了,当然还得是剪辑水准较高的那种。

强调一下,如此大起大落加上空间转换皆发生于我跳下列车后的十分钟内。

山城……

词汇滥用最终就导致魅力消失。现今,单纯地用“山回路转,柳暗花明,重重叠叠,空间
跳转,蜿蜒曲折,爬高上低,这个城市就是建在山上”这样这一类词句已经丝毫不能说明
问题了。
我真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山城的概念。
我只能先这样毫无诗意地描述重庆的经典街道:在南京随意抓一条马路,把自行车道及绿
化隔离带统统拿掉,路面时不时起伏个 30°上下,弄成波浪状,再不时地转几个 S 形弯
或者干脆打圈。然后,将马路及其两侧的地带都想象成纸制模型,路一侧的地面向内折叠
60°,另一侧地面向外翻折60°,所有房子要重新改成竖直向上,下面都用山填充,再搭
配上绿色的植被,这就差不多了。
当然重庆也不是所有的街道都是如此,江北一带路就较宽,也很平坦。不过我总不忍跨过
嘉陵江上的大桥,看来还是更喜欢老城区那种上下坡和弯道随处可见的路。
这样的路具有神秘感。走着走着就上了一个望不到顶的大坡,紧跟着又是个急弯,我总期
盼那个坡那个弯后面会有不同的风景。同理,大量诸如坝、坪、沱、滩、垭、坡、塆、岗
这样的地名也总能让我产生天马行空的遐想。
尽管重庆城海拔落差有一百多米,山脉的走向也很复杂,但重庆地图上并不标出等高线。
所以在看图的时候,对一些形状离奇的路段以及大片缺乏建筑物的区段都要充分发挥想象
力,人为添上适当的大坡小坡,高坡矮坡,缓坡陡坡……首要的是建立一种意识:图上任
意两点间都不能用惯常思维来考虑远近。在这样的城里走路绝对需要勇气,很多小路都是
九曲回肠、卧虎藏龙,连小巷子里也带着台阶,坡度一般与小山无异。归程中必定会有大
段的上坡路,而前面的石阶又总是看不到尽头。
重庆人就在这样一个高低起伏的城市里生活,尽情享受着没有自行车的美好世界。
没有自行车道,马路上就不乱,很清爽。汽车基本是沿着路边前进,人行道比较窄,以致
路两旁的商店离车都很近,走着有点怪怪的。
山城山多平地少,偶然出现的平地总是被建筑物所占。至于人民广场,我只能说那属于特
殊情况。
为了节省空间,重庆楼房的间距通常很小,而且会造得很高。不少房屋是依山而建,相邻
的楼房,其中一栋的地基会比另一栋的楼顶高,山顶上也盖有很高很高的房子。一些较陡
的山坡上建不了房屋,就都是绿色的植被。从下面仰视,各个山头的高层建筑遥相呼应,
但一点也没有钢筋水泥的单调感。
有时我觉得生活在这个“开门见山”城市里的人真是幸福。
我还发现,每次在重庆的超市买东西,找回的零钞多是小面额纸币,硬币很少。原因是这
样的:走在重庆那些蜿蜒于山腰的斜街弯道上,硬币一旦掉地就滚到山脚下捡不着了,而
纸币就不会,所以经自然选择……
呵呵,开个玩笑。搞起耍过嘛,别那么认真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jy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