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魂的场所》:让心灵学习安静

(2017-09-14 18:19:00)
分类: 书评(小说故事)

http://p3.pstatp.com/large/320a0000a8927529b5cf

人类是唯一具有灵魂的生物。有了灵魂是好事,但操纵不了灵魂,后果会很严重。

中国人常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因为灵魂开始启动了,便注定要忧心如焚了。

病态的灵魂,有很多的类型,肮脏的灵魂,丑陋的灵魂,都是我们习惯的对负面灵魂的定义,只不过这种定义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没有公认的标准,但显而易见的一种灵魂状态是,浮躁,忧虑,骚动,比较典型的症状,就是忧郁症,以及相类似的各种精神类疾患。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无处安置的灵魂。灵魂如果放置不好,就能反过来作用于肉体,令人生而无欢,活而无趣。

所以,我们必须一点点地放松我们自己的灵魂,安抚自己的灵魂,让灵魂变得安宁、谐和。

人类发明了许多文化,最终都与慰藉灵魂有关。而这种慰藉的文化,必须有固态的东西附着,这种典型的固着物,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最基本的状态,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建筑。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是容纳我们灵魂起居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形体,每一个空间,都肩负着守护我们灵魂的职责。

如此看来,建筑与我们的灵魂便有了某种关联。

http://p3.pstatp.com/large/32000003fe69f8f61230

李清志

台湾学者李清志所著的《灵魂的场所》正是这种对那些可以置放我们灵魂的建筑物的独特性展开了分析与透视,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完美地安抚着我们灵魂的一些现代建筑的巧思妙想。作者在书中提到,“让心灵学习宁静”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你将发现,你逐渐可以看到那些原本视而不见的事物,看见只有静心的人可以看见的细微处。”“建筑师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间细微变化的人,他们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光线的移转,以及温度的变化。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几乎都懂得这些细腻的‘天使动作’:不论是柯比意、路易·康、安藤忠雄,或是丹下健三,都曾在他们的经典作品中表现出所谓的‘天使动作’。”(P99)

这一段话,可以视着本书的“纲”。作者正是通过他在世界各地的寻访,去寻找那些能够安放灵魂的现代主义建筑,去感受那些建筑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微妙而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与欣悦感。

无疑,“光”在现代建筑里,成为一个重要的塑造建筑架构的元素。书中介绍,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教堂设计中,展现了他身为光线魔术师的神奇技法,直接在一堵墙壁出开凿了一个十字架,让光线从这缝隙中泄漏进来,用自然之光,铸造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十字架,“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光线的奇妙,在这个建筑逐渐庸俗的年代,找回空间中的神圣性。”(P91)

http://p3.pstatp.com/large/320f00015d6aeaadb6ae

这种神圣性的真正来源,其实是源自于大自然。自然永远是给我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因为只要我们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就像处于时间与空间的轴上,可以上达远古,横达无垠,体味到“天人合一”的神圣与怡然。所以,现代建筑讲究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体,就是把自然的随意与任性,吸收进我们人类的文化符号中来,融入到我们的宜居追求中来,用自然的清新脱俗、随意简单来净化我们心中层层叠叠的繁琐。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所采撷的一些建筑,都是远离喧嚣的都市与人寰,而在山野深处寻找宁静的源泉与启迪。比如全书一开篇的“威尼斯的独处小屋”,“挪威中部山区高原的与驯鹿共舞的小木屋”,还有荒岛上遗世独立的废弃建筑,它们都远离人世,远离繁华,但是,它们却接近自然的原生状态。特别是书中提到位于长畸外海的“端岛”之上,这里本来建有住宅与厂房,后来人们移居岛外,这里的建筑犹如末世般荒废在这里,就是这种破败不堪的末日般的景象,却引起人们观光的强烈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这里,体现的是大自然的永恒的力量所蕴含的摧枯拉朽的力道,人类的存在,只不过让这种力道被反衬得更为猛烈,更为壮观。这不由使人联想到,上海苏州河沿岸的一些过去的工厂厂房,现在被改作工作室,成为艺术家在这里挥霍创意的地方,其本意也是在人类的工业遗存的背景中,凸显自然的沧桑巨变的伟力,让我们感到,即使我们创造了一份文明,但永远有一种力量不要让我们忘记,那就是自然从来就没有被我们挤出我们的人类的文明之外,它一直生存在我们的身边,随时把人类的逆向自然的行为打回原形。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顺应自然,采取一种与自然谐和的方式,时时刻刻去感应自然施予给我们的那些最简单的季节的轮转、空气的流动、光线的变化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一脉相承着我们对自然的新的理解与认知方式,涌动着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挑战自然的可以冠之以环保理念的新的建设法则。

这种切近大自然的建筑创意,在作者书中重点介绍的建筑大师柯比意的三大经典作品里,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三件作品分别是朗香教堂、马赛公寓和拉图雷特修道院。朗香教堂位于法国南部,交通并不方便,“必须搭乘地方铁路到达小镇,再徒步走上小山丘”(P100),但正是在这种融入山林中的独特位置,可以让天光山色成为建筑的一个合成部分,从而成就了这份建筑与自然的贴近。

http://p3.pstatp.com/large/31fc0000a85a140077b8

再看拉图雷特修道院,它位于里昂近郊,立足于草坡之上,犹如一艘轻盈漂浮的航空母舰。在室内的落地窗望出去,可以眺望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整片山谷(P162)在这里,心灵可以自由飞翔,而与此对应的是,“那些在大街上闲逛,受到物欲控制的人们,才是真正的不自由。”(P164)

现代建筑的另一个创意来自于极简理念。过于繁复的东西,往往带着太过人为化的设计,反而远离了自然本身的属性与性格。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位于日本闹市区的茶屋,几乎相当于一个玻璃容器,但却打造了一个超级极间空间,“人们在其中喝茶,学习不被杂物杂事干扰,静心专注于大自然与内在的自我,并找回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的情谊。”(P191)。

http://p1.pstatp.com/large/32140001c2128bfa2686

作者在书中重点留意了日本的现代建筑,这背后可能反映出台湾学者与日本在文化中较为切近的缘故。而实际上,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的现代建筑,背后都有着所属地域文化的支撑。如作者就认为日本的极简主义建筑设计,背后有着日本禅学的支撑,其实这给我们的启发的是,一个宜居的环境,不仅要匹合自然,而且要谐和文化血脉,因为文化的积淀,规范了我们的生存,这种文化也已经成为与自然一样的实际的存在,与清风、明月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空间的一部分,它已经不是软件,而是成为一种固化了的硬件。文化之“硬”,可以从这里看出来。这就必然使得我们的生存的空间与环境,在与自然相契合的时候,而必须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谐和。这本书提出的一些理念,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我们的建筑,如何在合拍上世界新潮节拍的同时,更押韵进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那些让中国人如影随形的文化慰藉,这样,我们才会在自然的风景中以及在我们的文化风情两种质地的熏陶下,获得心灵的宁静,找回生命最舒适的存在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