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航船》:“小知识、小典故、小考据、小备方”大汇编

(2017-08-14 21:21:48)
分类: 书评(小说故事)

http://p3.pstatp.com/large/2ecd0003132d72fb0f9e

终于得到了一直久闻大名但却未能亲睹的明代作家张岱的《夜航船》,匆匆地翻过一遍,勾起了我的一点回忆。

小时候,父亲有一本“幼学琼林”上下册,是线装版的,用发黄的纸张印成,大小开本相当于今天的杂志,每一页顶上还有插图。第一章也是从天文谈起。读起来朗朗上口,父亲那时候喜欢向我介绍这一本书,兴致勃勃地读给我听,可惜,我对古文缺乏兴趣,但也必须装着很耐心地听父亲读完。

因为个人趣味低下,书中的高大上的知识接受的很少,但对其中与隐私秘闻沾一点边的部分,却小心翼翼地甘之如怡。记得当时印象颇深的是对“新剥鸡头肉”一语百思不得其解,而今天,在《夜航船》里也看到了一个典故。手里拿的这本《夜航船》由果麦文化与三秦出版社出版,第284页“容貌部——妇女”一节中,专门有“新剥鸡头肉”的条目,对之注释甚详。

http://p1.pstatp.com/large/2ecd00031377db52e975

由此想到《夜航船》这一本书是如何编撰成功的。我想,古代文人在吟风弄月的过程中,经常用到一些典故,以及前人约定俗成的用法,如果不知道这些东西,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是中国文字束缚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过分依仗“无一字无来历”,这就必须对文字的“来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所以有心人,就必须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把那些点点滴滴的零打碎敲的小知识、小典故、小考据、小备方抄录在本子上,需要用时,可以速查一下,毕竟那个时代,没有“谷歌”、“百度”这类的搜索工具,找一个字的出处,必得翻箱倒柜,穷经皓首,所以,手里有一本“知识集锦”汇编,犹如身藏武林密籍一样,对闯荡江湖、坐夜航船这样的危险之旅至关重要。

说到底,《夜航船》就是张岱所编的一本“国学考点”速查手册,它满足于自己使用,可能比供别人共享更侧重一点,所以,张岱在自己的著书目录中没有提到此书,而这本书当时也没有流传于世。这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一本书远不是《聊斋志异》、远不是冯梦龙的《情史》、也不是“三言两拍”,一句话,它不是创作,而是创作的基础,是一种启蒙教材,而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蒙学类著作应该并不少见,如著名的《幼学琼林》,还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类也属于“国学常识集锦”的书。这类书,丝毫不亚于《夜航船》中的知识储存量。这样可以想象,张岱一直愿意把《夜航船》作为自己案头之书,随用随增补,也就不愿意把它大规模地公之于众了。

http://p3.pstatp.com/large/2ecd000313a242afa343

《夜航船》里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上面归纳的“小知识、小典故、小考据、小备方”。这一点,与钱钟书的《管锥篇》还不可同日而语,钱钟书的归类法,还注重的是内容也就是内涵的相似,而《夜航船》基本沿袭的是“外延”的归并。即使是钱钟书所作出的惊人的努力,在今天“搜索”功能日臻完善的学术环境下,也已经显得有一种劳而无功的尴尬了,而《夜航船》里还没有钱钟书这样的对内涵的解析,这一点使得《夜航船》更多地呈现出的是“实用功能”,而不是“创新价值”,就像学生都喜欢准备一本“知识集锦”,只能说是用用而已,很难在这里面看到有什么知识的探索与创新。

先看看《夜航船》里的“小知识”。比如什么是“九天”,什么是“二十八宿”,什么叫“八风”,什么叫“九州”,这些小知识我们一般情况下,知道一个概念,并不知道具体内容,而实际上这些小知识也没有什么作用。但一旦考试的时候,就必须一字不落地答出来。就像现在央视搞的那个“诗词大会”,考的也就是这些小知识。《夜航船》里,对这些小知识,都有详尽的介绍,在这一部分中,《夜航船》担负的是“词典”的作用。

再看看《夜航船》里的“小典故”。比如在“新剥鸡头肉”这一个条目下,罗列的是与杨贵妃及安禄山相关的一个色欲迷离的典故。书中在相关的条目下,把各类典故悉数搜罗,摘录的内容,都来自于古籍。比如“响遏行云”、“余音绕梁”、“依样葫芦”都是一些我们熟知的典故习语。

http://p3.pstatp.com/large/2edd00033987881dd43f

至于《夜航船》中的小考证,带有一点学术味,比较接近于《管锥篇》的风格,只是占比过小,不是书的重点。比如在“考古部”里,专门有一节,名为“析类”,主要是对古今人与事进行一番辨析。比如“有同时同姓名者”条目下,称同时代就有两个“曾参”、两个“毛遂”。这是对人物相同的考证。还有“古今事有绝相类者”的考证,就是说时代不同,但事情完全相同。这反映了历史在以不同形式进行重演的人类发展规律。比如,“梦赠笔,人知有江淹,而不知有王彪之、王珣、纪少瑜、陆倕、李白、和凝、李峤、马裔孙。可见“梦笔生花”者,非一人,而是一个群体。

《夜航船》一书的“小备方”,估计是抄录在作者的记事薄的背面,以作备忘录之用的。其中一些小技巧,不乏科学道理。如在“物类相感”部分提到的小备方:“酸浆入盂,水垢浮”(P378),反映了酸能融解碳酸钙的科学原理。但有一些,明显是以讹传讹,如“柳叶入水,即化为杨叶丝鱼”。这里也可以折射出中国古代人观察不仔细,难以产生《昆虫记》那样严谨著作的原因。更有一些小备方,更能显示出中国古代的低级趣味了。比如“妇人怀娠欲成男者,以斧密置床下,以刀口向下,必生男;鸡伏卵,用此法,亦多成雄。”(P392)另有如“妇人月信断三五日交接者是男,二四日交接者是女”(P381),应该也没有什么多少道理。

http://p3.pstatp.com/large/2ed60000e70624f901dd

《夜航船》这样类似的书,我记得还有一本《龙文鞭影》,里面也是条分缕析各个典故条目,对待这类书,我觉得还是按照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可以去了解它们,但是,切不可耽迷之。它是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窗口,它典型的属于一种文科类型的基础书籍,一旦触及到科学原理的时候,这类书就暴露出执迷不悟的漏洞。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们有必要从古典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这就是这类书能够被我们接受并传扬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