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的宗教》:探访神坛背后的世道人心

(2017-06-07 19:35:17)
分类: 书评(小说故事)

http://p3.pstatp.com/large/22d800004e16624a5937

作为中国人,由于我们没有宗教传统,所以对宗教特别难以理解,也很难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当然,儒学会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但它如果对比宗教的重要特征也就是所有宗教都“有其地位”的仪式(《人的宗教》P284)来说,明显地可以看出,儒教缺少宗教基本的“仪式”这一重要的核心环节。儒教没有祈祷,没有朝拜,它更像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文化沉淀。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通过宗教这一关去理解异域文化的时候,就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内心体验。当然,又有人说了,佛教不是宗教吗?但佛教在中国的总体民众认知度并不高。我犹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的奶奶讲述她当年见过的和尚的事情,还有应该是来自于道家系统的“道奶奶”,都带有一种明显的调侃的意味。即使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与系统里,对宗教也多有不屑。王实甫《西厢记》里,我们看到当美女小姐出现在寺庙里的时候,那些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和尚都是以夸张的丑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向来缺乏神怪的宗教感,所以,才有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一方面臣服在皇帝的淫威之下,但另一方面,又以淫荡的目光,去看皇后的吊膀子的风流韵事。

每一个宗教背后,都有令人不堪的丑事。揭露教会的小说在十九世纪之前的文学作品里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宗教的虚伪已经被揭露得体无完肤。但是,在今天社会里,我们依然离不开宗教,教堂、佛殿以及偶一可以在名胜古迹处看到的道观,都告诉我们这些宗教信仰已经高度深入地切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怎么理解这些宗教?是我们普通中国人都感到的一种困惑,这宗教的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操纵左右?

美国宗教史研究专家休斯顿·史密斯所著的《人的宗教》(海南出版社2016年2月印)用他的独特的解读方式,告诉了我们宗教背后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不是有关神的,而是关于人心的。

这是一种经典的唯物主义立场。著者很明白,研究宗教,你必须坚守唯物主义立场。不然的话,这样的宗教著作只能是各种宗教观的翻版与学舌,根本无法揭示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背后演绎出繁复的宗教话语,又是谁在背后操纵着宗教的信仰动力。

http://p9.pstatp.com/large/2428000010522960bdab

《人的宗教》这本书是著者为一个电视节目所写就的一个台本,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重新的文字加工,因此,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文字稿,就像《舌尖上的中国》在电视上播放之后,又出版了它的文字版。既然是电视片文字稿,那么,我们可以顺其自然地想象出这本著作的总体风格,因为电视片的风格是面向大众的,且是配合画面的,这样就必须使得它的文字内容,必须是通俗易懂的,且能够提纲挈领的,而更为关键的是,它的内容必须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与共鸣,因此,这样的片子又必须是天马行空,穿透时空壁垒与文化阻断的。

而现在《人的宗教》这本书正具有这样的电视版台本的优点。我大致将它归纳为三个优点:

一是设身处地。

《人的宗教》里重点介绍了世界上的七大宗教,最后还有一个无法归纳但却能够视着宗教成长活化石的“原初宗教”,这七个宗教,分别为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这里我们看到,书中并没有称儒教,而是命名为儒家,这正体现出儒教的准宗教性质。这七个宗教,看起来很多,但我们大致分成三个体系。

印度教、佛教应该属于一个体系。从书中介绍可以知道,佛教继承了印度教中的众多概念,而后来佛教失去了在印度的成长之根之后,它的一种营养汁液又融入到印度教之中,所以作者在书中认为“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合流了”,作者认定的事实是,“在印度,佛教不一定是败于印度教,而是在其中迁就适应了。”(P143)。所以,现在我们都喜欢谈论佛教在印度已经绝迹了,但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佛教是以一种更为高明的存在手法,融入到印度教的血脉中去了。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在印度的文化里,看到若隐若现的佛教的影子,我们拍摄《西游记》的时候,也参考了一些印度文化的因素,其实并没有偏离佛教的本真有多远。

儒家与道家毫无疑问地属于中华文明体系,而作者也指出“道家与儒家代表了中国性格的固有的两极。孙子代表的是古典的,老子则是浪漫的。孔子强调社会责任,老子推崇自发性和自然性。孔子的焦点在人,老子则是在超越人的事物。”(P206)。

http://p3.pstatp.com/large/22d200020b7ef40b1117

而在当今世界上意味着最为胶着、最为热点、最为冲突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源头,而且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它们都属于“亚伯拉罕系”(P209),这个源头,就是现在收入在《圣经》中的旧约,“犹太人、基督徒与穆斯林都一起成为‘那本书的子民’。”(P220)。

作者所身处的西方文明的语境,很自然地把犹太教以及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的精神源头,并且论证了犹太教奠定了西方具有“进步的原初的动力”(P280),这一评价是相当高的。这背后不能不排除“西方中心论”的根深蒂固的优越性眼光。作者认为:“进步的观念——相信生命的情况能够改善,历史在这一意义下,得以前进到某种地步——乃源自于西方。至于说其他民族有这一想法,则是他们从西方得到的。”(P280)。

这一说法很难获得我们中国人的认同。在我们中国的孔孟之道中,同样有着这样一种进步的世界观。在一种西方文明获得强大话语权的现实情境下,作者从倒推因果出发,充分肯定西方宗教源头的正能量作用,也能够理解吧。

但是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对手伊斯兰教,作者在将它视着一个“有趣的宗教”(P209)加以阐述的时候,充分体现了这本书一直恪守的“政治正确”的“设身处地”写作特点。

著者在阐述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之后,充分肯定了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P223),而很自然地,作者也必须对西方文明加诸在伊斯兰文化上的偏见进行“设身处地”的辩解。书中认为,基督教的历史中的黑暗面要远甚于伊斯兰教。“以和平王子之名号召十字军东征、宗教法庭、拉肢拷问台和十字架火刑作为宗教工具、把欧洲卷进破坏性的宗教战争” (P242)等等,都无一是伊斯兰教所作所为。即使是对争议较大的圣战而言,作者也引用基督教的概念,来论述“在伊斯兰教,圣战的定义完全与基督教的正义之战相同,它有时也被称为神圣战争” (P243),完全洗清了西方目光加诸在伊斯兰身上的偏见。可见作者在这本著作中从“设身处地”的写作定位出发而必然保有的温厚敦良、秉持良心的写作诉求。

http://p1.pstatp.com/large/22d9000048ae5632046b

二是将心比心。

作者在论述各个宗教的产生原因的时候,并没有强调宗教产生地域的独特性,而是放置在共性的人类心理趋向上进行阐述的。

我们会在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本书并没有一个宗教总纲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从各个宗教方阵进行直接地切入,但是,在介绍各个宗教的时候,著者还是见缝插针地介绍了宗教的一些共性特征。比如,作者在佛教这一章中,介绍了宗教经常出现的六个特征,包括:权威,仪式,玄想,传统,信仰,奥秘。这六个元素,在印度教中都有。但佛教在开始的时候,却一样没有。而随着佛教发展成型,却难以逃避地全盘接受了六种元素。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著者在论述宗教产生理由时,总是能够深入到宗教产生的心理层面上,去理解宗教的存在与意义。在印度教一章中,作者从“人们需要什么”这一现代哲学的共知命题去展开对印度教理念的阐述。这一点,可谓拉近了印度教与我们的距离,而原先每书必谈的种姓制度,却在作者书中被放置到末位,而且作者还是以一种理解的角度,来陈述种姓制度的正面价值。在论述印度教时,作者逐一从人类最初的享受欲望、到成功期待、再到责任解放、直到宗教所给予的精神的释放,展现了印度教的理论体系脉络,而这一路径,正是所有的信仰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所恪守的共性的升值轨道。在论述种姓制度的价值意义时,作者也是将心比心到“善解人意”的地步,认为种姓制度,意味着同一个阶层更能在话语与思想上有对接及共鸣的基础,实际上就是说我们所熟知的“门当户对”在最现实的意义上,有着无可挑剔的合理性。

在阐述儒家的产生原因时,作者回顾了中国春秋时代的混乱局面,必然会推导出孔子所企图的凝聚社会散漫的人心所主张的儒家基本观念;在伊斯兰教一章中,作者也从经济、政治、武力等多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教在荒漠横亘的中东地区所带来的一场堪称神迹的凝聚力效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对各种宗教的理念阐述时,除了回到历史情境中,去找到其应有的合理性,更是从当代人类文化的共性认定中,去解说宗教中的文化心理离我们的现实并不遥远,也不陌生。比如,作者在阐述佛教的“无常”理念时,立即引申到这一理念意味着“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与前一刻的它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佛陀很接近现代科学”(P112),如此拔高佛教的科学性,实在要令人感而佩之。

再比如,伊斯兰教认为“神是非物质的,因此是看不到的。对阿拉伯人来说,这并未使他们怀疑神的真实性,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屈服于只把看得见的当作是真实的这种诱惑,近代唯物论的态度增强了这样的诱惑。”(P223)。看不见不一定不存在,这并非是伊斯兰教的独家观念,任何宗教都是坚守着这样的信条,但作者把这一种精神上的执守拉扯到唯物论上的“粒子世界”这种微观的境界,显然有一种牵强附会之感,但由此洞见作者为宗教寻找它们能够与我们相通的理由,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论述伊斯兰教的第四根支柱是慈善的时候,著者认为“这正是20世纪民主政治在它们的福利国家概念上以俗世模式所制订的原则。”(P234)。如此说来,佛教、基督教中都有慈善的因子,作者独独在这里把福利国家的现实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理念挂上钩来,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宅心仁厚,古道热肠。

http://p3.pstatp.com/large/22d9000048c9c82b4116

三是去芜存精。

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不光彩的部分,即使是儒家,我们历史中也曾经有过“砸烂孔家店”的过激的口号。但这一切都没有纳入作者的法眼。作者的理由,也有一点孩子气,但细想,却不能说没有道理。作者在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是在谈价值。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坏的音乐创作出来的可能性和好的是一样的多,但是我们却不能期望音乐欣赏课程上给予它们同等的注意。时间乃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假定只有最好的才能眷顾。”(P4)。

这句话太经典。世界上各种东西,好坏参半,人类热衷于关注那些健康的向上的部分,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总体思想目的,是要有助于人类进步的,那些不利于人类文化的心态与取向,必然会在社会发展中被驱逐出人类的心灵积淀,如果人都看到的是丑恶的与阴暗面,那么这种心态,我们在现代的语境下,通常会将其归结到心理不健康。所以,作者在阐述各种宗教的要旨与要义的时候,关注其价值的成份,引导人们去认识其中与人们的通识相契合的部分,也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

人类的文化有相似的部分,所有的宗教都有共性的认知,而经过大浪淘沙,这些留下来的文化精神,正说明了这种精神指导着人类的进步之路,是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存在的。从人类现在的结果去倒推文化及宗教,我们自然会寻找那些富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所秉持的价值态度,也是值得我们认可的态度。

这本书唯一让我感到有一点不快的是译者应该是香港人,用词与大陆用语习惯有差异,读起来不是文通理顺,用语方式也不同,看起来比较吃力。我是先从儒家那一章节开始阅读的,粗读了一遍,再回过来从头开始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收益是显然的,但是由于读的比较粗,加上我在开头所说的,中国宗教向来没有历史传统,所以对书中真正作为宗教存在的意念与文化在理解上只能说是皮毛的,但这本书从现代人心能够理解的角度,把神从神坛上请下来,去读懂神迹背后的人的心迹,应该是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与贡献吧。

http://p1.pstatp.com/large/22d800004e7f4e41127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