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白者2:父亲》:悬疑的框架下传导着社会的真实

(2017-05-17 20:06:16)
分类: 书评(小说故事)

http://p3.pstatp.com/large/1f7e0000f7126d577829

每一个都是一个能量场,用《聊斋》中的描写来比拟,每一个人都似乎顶着一张能量的灯,照亮了自己身边的周围,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发生交互作用的时候,这个能量场就会发生小小的碰撞,如果这个碰撞以深切的方式高度切入的话,那么,就会产生故事,产生交集,产生吻合,两个能量就会共享一段牵连。

大多数情况下,两个能量的持有人,宁愿选择擦肩而过,而谨慎地保持距离,因为对另一个人的高度介入,也意味着自己能量场的暴露。人有一种保护欲望,并不愿意从一开始就裸露自己,暴露在对方的能量审视下。

因为一旦高度切入,留下的后遗症会是高度伤害。

我们看看现在的明星为什么会反目成仇,就是因为他们当初的能量灯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天崩地裂的高度融合,正可谓覆水难收,当日后分崩离析的时候,再想收敛当初全盘奉献的自我,收敛起来的只能是一盘碎片。如果这个碎片还被对方展览的时候,就会因为当初的高度吻合而感到深深的刺伤。

每一个人的能量场独自运行,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运行方式。一般情况下,这种能量的互动,即使在下面暗流汹涌,但表面却是波澜不惊,似乎一切都太平无事,皆大欢喜。

但一旦这种能量的覆盖面里出现裂隙,露出里面的一丝败絮,那么,为了破解这份像冰山一样暴露出来的疑团,就必须了解这能量交互面里的全部,于是一直遮掩着两个人的能量场的背后的所有隐秘,都要被刨根问底地拎取出来。

从某种意义讲,对一起案件的追查,就是对人的能量场的一次全程扫描、透视。这种追问,是警察的职能,是侦探的义务。但是,追根到底是属于心理学家的。无论是警察还是侦探,他们在破案的过程中,都要把自己化身为心理学家。而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作家同样也是一个靠心理探究吃饭的行当,如此看来,作家与心理学家,可谓有着相同的职业方向。正是因为这一点的吻合,使得作家在很大程度上要去抢警察与侦探的饭碗,而他们能够暗度陈仓地做到一点,就是通过“心理学”这一个连接作家与案件的“栈道”。

所以,伟大的警察或侦探,都是作家笔下塑造出来的。

http://p3.pstatp.com/large/1f800000f65b751fae12

由向林所著的《独白者2:父亲》里,我们看到的破案高手即是一名心理学家,他游走在体制之外,并不涉及对现场的勘探与调查,而是通过分析相关人物的心理,来求解真相。

而这部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并没有神话这位心理学家,而是写出他的内心的苦痛,特别是心理学家的职业性伤害。心理学家叫沈跃,是这部系列小说里的主导人物。他曾经到美国求学,但妻子与女儿却不幸死在他国,心中苦楚可想而知。而他的职业性的痛苦,还表现在他在打开别人的心扉的时候,却必须触摸到灵魂的阴暗面。实际上,去打开别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偷窥”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最终那把剑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小说里多次写到沈跃在查访真相的过程中,陷入了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中。他曾经复现一名跳楼者的死亡体验的时候,就以同样的体位及动作,去感同身受死者最后时刻的那一份绝望,由此导致的却是他自己毫无征兆地跌倒在地上。一个本来应该料事如神的心理学家,却一直处于自己内心的反制之中,让这部小说主人公被包裹在一层浓重的悲情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传导出来的人生体验因为岁月的沉淀而烙印上更多的悲剧情调。因为事实上,对人心的过多的探讨,带来的却是阴影面的传染与回戈一击。

小说的主体故事,就是一名副厂长被杀,由此展开了对凶手的追查。在这种追查中,打开的却是一个看似庸庸碌碌却有着心理变态男人的一生的全部。如果没有这起凶杀案,他会被隐藏在面孔相似的芸芸众生中,而成为人世间的过眼云烟,正是一起案件的发生,他的所有的人生细节,都被作为考量的筹码,细致到他的恋情,他的家庭,他的私生活,都被挖地三尺地展览出来,由此他的所有的人背后的欲望,他的灵魂深处的阴暗面,都无一例外地被晾晒出来。

杀人的刀,与作家的笔,在某种意义上都有着相同的力道。

小说并不没有着重逻辑推演,而是用伴随着死者的一生中相关的链条,紧跟着心理学的解密,一步步地揭开了死者心理中的欲望动机,当这动机被归结到“处女情结”的变态心理的时候,警方便沿着这一条心理趋势,合理地延伸出可能导致的后延结果,再根据这个结果来反推凶手,很快便查找了真相。

可以看出,心理学家参与的破案过程,与福尔摩斯、波洛探案注重现场的行事方式是不同的。小说里的沈跃更像是一个打探八卦的探秘者,他最渴望了解的是死者相识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以此判断出死者的心态定位,再由死者的心态出发,去找寻这种心态所能够导致的伤害。心理流程,成为小说里寻找真相的一个重要推理环节。

http://p9.pstatp.com/large/1f800000f66d5a3cf17b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小说里给予死者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设定,就像每一个人的能量场,里面潜隐着不为人知的隐秘,但是,这些足够多的隐秘的包袱,可能早就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时刻,就会爆发出来,而很难想象会平安无事地直到案发当日才最终激化出来。也就是说小说里的死者的心理变态,已经积淀了相当深厚的过程,在中国这个基本没有隐私的可以称着“都市里的村庄”式的工厂里,他几乎很难遮掩掉他的这种心理变态,而难以置信一直完好地藏掖住他的行为。这也是探案小说经常碰到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有时候,探案小说为了设置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便在案件的冰山下面,设置了一个更为离奇的起因,但这个起因,因为它的体量足够强大,足以突破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成为另一个遮掩不住的显性事件。“世界无奇案”,但小说家必须追求“拍案惊奇”,所以就会产生这种喧宾夺主的破绽。在本部小说中,死者性侵自己的养女,在外面包养女人,生下私生子,这种事情,很难不会被周边的社会所了解,而这些,在死者死去时,都被包裹到严丝合缝,便显得不够真实。

http://p3.pstatp.com/large/1f7c0003c93c76cee333

但是《独白者2:父亲》的更大的意义,是通过心理学家的探究的目光,揭开了一个中国现实的横断面,回顾了一个早已在时光的尘埃中被埋葬掉的时代记忆。在小说里,死者为什么会产生变态心理,才是小说的真正的核心所在。而作者在小说里梳理出的指向,归咎到的恰恰是死者的妻子,她在年轻的时候,叛逆地与小混混厮混到一起,终至怀孕被甩,无奈之下,嫁给了死者,这一段通过心理学家一步步回访来的真实,记录了青年时代的骚动在步入家庭之后,依然是埋下了一颗炸弹,看似无所顾忌的青春的挥霍,似乎在进入家庭后可以被一笔勾销了,但是,它却以隐性的爆炸方式,摧毁着一个家庭的内在的情感与和谐。正是这位妻子青春期时代的叛逆,导致了日后她的婚内丈夫的内心失落,产生了难以自控的处女情结,直到伤害到她婚前带来的女儿,直到丈夫一直病态地希望从处女身上获得补偿。小说洞穿了时空,打通了社会现实,把一起案件,追根溯源到遥远的八十年代,复现了一个时代的复杂层面,展现了一个影响着当代进程的过往的青春遗痕。这是这部小说坚实的现实主义成份,是在小说的悬疑的框架下,对社会现实的忠实而真实的传导,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价值与意义的核心部分吧。

http://p1.pstatp.com/large/1f800000f6a881595a4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