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写了《日本人的“真面目”》后的卞毓方偷师学艺

(2016-09-24 17:58:05)
分类: 个人感触
向写了《日本人的“真面目”》后的卞毓方偷师学艺

向写了《日本人的“真面目”》后的卞毓方偷师学艺

 

 

卞毓方老师的《日本人的“真面目”》出版,他先给我发了一个电子版,我得以先睹为快。

 

坐在电脑前,还间或辅助以电子书,把卞老师的大作读完,但也只能算是囫囵吞枣,因为卞老师对日本的分析真算得是鞭辟入里,深入到骨髓里面的,初读一下,只能感受一下最外层的皮毛。

 

但是见到卞老师的面,还是一下子被卞老师拷问住了。2016924日上午九点钟,我再次与卞老师晤面。

 

他当时说起,看问题,要看住本质,要抓住中心,用你的眼睛一眼去看透。他说:你们的文笔还可以,但是缺少的是要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他举一个例子,他说某个时候,某个部门曾经要组织写一个关于日本的书,找来了很多人,都曾经在日本呆过,干过相关的工作,他们都侃侃而谈。他听了着急,因为他们谈的很多,但没有一样有用的。他打断他们的话:你们停下来,我问你们一个事。

 

“你们知道中日建交是什么时候?”

 

听到这个话,我立马作出反映。我自诩为刚刚才读过一本关于日本的书,立刻回答到:“1972年。”

 

老师说:那是与日本恢复邦交,这是恢复,而不是建交。

 

他说:中国人所以马马马虎,什么事情都弄不清楚。

 

被他说了,我觉得自己也有这种中国人的通病,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只知皮毛,不知究里。

 

做人做学问,都要认真。卞老师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要深入地观察,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他说:当时现场有人说中国在唐代的时候,就与日本人建交了,但那时候日本称臣于中国,属于一种臣属的关系,现代国家的概念,只是近代才有的,怎么可以说古代与日本有建交关系呢?

 

老师到最后都没有告诉我中日是何时建交的。他只不过是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求学方法。

 

他又提到《北国之春》。这在他的书中有专门的一篇。但实际上,接下来听卞老师的分析,我发现自己又没有深读。他说,你没有觉得歌词中有一点瑕疵吗?或者叫错误。他是找了日本的原文之后,发现了这个瑕疵。他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为什么城里就不知道季节呢?难道城市里就没有树什么的?我说:也许他是想说城市里没有乡村的那种季节变化的直接感受吧。他又说道:“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作者是站在南方的角度,母亲在北方已经感受到春天了,那么,还会给孩子寄来寒衣吗?这就是这首作品里瑕疵。

 

仔细一想,卞老师所说甚是。这就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但卞老师又说:但这个我在文中,也没有说他是错误,只能说是瑕疵。这首诗的译者吕远还在,有九十多岁了吧。

 

可以看出,卞老师在深入地探询研究的时候,始终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如果没有这种认真,就不可能看透历史与现实。

 

他说:这本书要经受得住考验,在五十年后还要能站得住。

 

他又讲起高中的一件事,当时宣传世界上有两个太阳,天上一个,地上一个,他当时发现了这种说法,大约在1961年,他写了一篇作文,就在文章里写出这种时代的观点,后来这篇作文获得了一等奖,现在这个奖状还放在家里,前几天在家里收拾的时候,还看到了这个奖状。

 

他讲的这个例子,我明白了,就是看问题,要把握住要害,要抓住最主要的信息。这也是作文的一个秘诀。

 

他说,现在信息量那么丰富,资讯太多,整天看那个信息,如果不用自己的眼光去选择,那也没有任何作用。他说,今天打开网上信息,看了几个标题,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老师说的很明白,就是在资讯相当发达的时代,不能被信息埋没,整天耗在里面,失去了自己的观点,那实际是适当其反。

 

我提起来,说上次见他时,曾经听说他说起过一个细节,说在日本购物,多少年后,再次去的时候,日本店员仍然记得他。我说,这个细节怎么书里没有写的呢?

 

他说,实际上是那个店里的老板记得,因为日本购物,都在电脑里存上名字,发生什么差错了,那个名字就经常显示出来,之后客人再来了,那个电脑就会识别出来。

 

这也反映了日本人的认真二字。

 

我后来又翻了一下之前与卞老师相处时他对日本的一些观感,我转录如下。本篇文章都是凭我记忆所写,有时陈述的语言,不一定是卞老师的原话,如有错误理解,责任在我吧。记录的时候,我肯定按照自己的接受习惯,作了偏向我的表述方法,我觉得如果请卞老师再重新修订修改,那是增添他的麻烦,文章也变成他的了。我还是在这里声明文责自负吧。

 

旧录如下:

 

他说他过去在日本当记者,当时的中国男人在日本是背尸体,女的是卖淫,所以日本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

 

他那时候坚决不想当日本记者,日本人看到他说:你不像中国人。

 

后来到光明日报,还是到国际部,还是与日本有关。

 

他说陪同日本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那些人叫他找妓女,他说,找不到。后来那些日本人自己去找。

 

中国不承认,但是高级宾馆里全是。

 

老师好像坦然地承认着社会就是这样。

 

他说在日本,看到日本有一种感恩意识。比如日本人在国外遇难了,其父亲对电视讲话,说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在日本看不到污染,水捧起来就能喝,垃圾分拣得很清楚,他们的考虑就是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

 

中国人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引用结束]

 

这一次,卞老师再次提起日本,说日本没有小偷,门敞在那里,也没有人偷,就是因为偷东西的成本太高,所以没人偷。

 

因为我看到卞老师在他的书中,始终有一段青年到中年时代的空白,我很想看他对文革期间的回忆。便问到,为什么您不写过去的事呢?那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吧。

 

他说,回忆是老年人的事。我有很多内容要写,还要没有到那个时候。(大意)。

 

我明白了,不同人对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喜欢在过去去寻找怀旧的成份,而有的人,则面向未来,去看清未来的走向,这就是卞毓方能够保持新鲜的思维、把更大的重心展眼望向未来的原因。

 

我问到他今后还有什么写作计划。他说,要把这本书中没有写尽的内容继续写下去。他说,可能的话,到日本去再实地走访一下,不紧不慢地更深度地了解。

 

我觉得,在卞老师的如椽的目光之下,一定会把中日之间的微妙与复杂的景深看得更透更清。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了二个小时,我曾经看了一下时间,当时一个半小时吧,看到卞老师侃侃而谈有一点太累了,便想提出告辞,但卞老师仍然盛情地留下我们,对我们耳提面命,他还就文字的学习、当代的社会及当前热点问题,都提出了非常透析的观点,值得我好好咀嚼去吸收,来补充自己。

 

相约与卞老师的下一次见面,希望自己那时候能有所进步,与卞老师的差距能更缩小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