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年以女书友口气写的朱文颖的小说评论,算是应差之物吧。
(2015-07-30 12:15:09)
标签:
情感 |
分类: 书评(小说故事) |
在理想与想象中,展现江南女子的兰心蕙质
我视文颖为我的长姐。作为一个女性,我喜欢她的小说里的那一点亮色,喜欢她的对人心的不疾不徐的缓缓揭示,喜欢她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江南才有的湿气、暧昧还有伤感。我迷醉在她的特有的叙事氛围里。如果说苏州园林曾经给过我最表层的江南风情感受的话,那么在文颖的小说里,则让看到了江南的真正的骨子里的风雅的精髓。
我很想多读几部文颖的作品,但因为时间很紧,仓促之间,不能全部阅过,实感遗憾。下面,我结合我看的几篇文颖的大作,谈谈我的感受。
一、
文颖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抒发自己对小资姿态的赞美。比如在《莉莉姨妈的南方细节》中,文颖多次称她的母亲为“我那小资产阶级的漂亮母亲有着非常好听的声音”,从文颖的创作态度来看,她更注重的是女人心态的揭示与展开,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表象。我在阅读了文颖的作品后,越来越感到,在文颖的小说背后,始终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存在着。
可以说,在文颖的小说里,任何时代,任何空间里,里面的人物总涌动着一种不甘于现状、不甘于现实平庸的内在冲动。
我们来看看文颖的研讨作品中的几部短篇。《宝贝儿》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过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但现实中的家庭里的人物,却缺乏心灵的沟通,女主人公不得不移情于一只蜥蜴,与这只冷血动物成了可以沟通的好友,反映出主人公渴望一种超越现实的可以获得灵魂互动的渴望,只有在想象的世界里,主人公才能找到一种平等交融的沟通实在。
在《病人》里,皮皮与小林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男性,但都无法在女主人公那里得到认同,女主角心目中是一个名叫乔治的存在,这种想象的产物,寄托着女人公对这个现在世界的反叛与挑战。只有在想象的世界里,才有那种令主人公赞赏与欣悦的精神偶像的存在。小说《哈瓦那》同样如此,里面的现实中的王莲生与洋人比尔同样是两个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男人,女主人公的渴望,都不是这些现实的人物,而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哈瓦那,在那里寄托着女主人对现实世事的摒弃与抛却。无独有偶,在文颖的处女作《高跟鞋》中,里面的王小蕊最后也移居了丹麦,那是美人鱼的故乡,小说的结尾,引用了童话的开头与结尾部分: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可以说这种来自于丹麦童话的意象,深刻地影响了文颖的主题立意。在《莉莉姨妈的南方细节》中,我们看到作者的笔下,家族里具有着同样的秉性是父亲与莉莉姨妈,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特征,就是“要离开一种现实、离开一种或许也爱着、或许让人心绪复杂、但是自然也并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而小说在下半部写到现实生活时,文中的“我”很容易与父亲与莉莉姨妈产生灵魂的沟通。
由于文颖小说中的这种对理想与想象的坚守,文颖的作品中不乏对现实的批判,几乎每一部小说中,文颖都抨击着金钱给人造成的异化(如《高跟鞋》中的王小蕊为钱而出卖,老魏的四处蒙骗),在《莉莉姨妈的南方细节》里,长辈们对当今社会“越来越看不懂”的直指性的评判,都可以感受到文颖对现实的不妥协的参与性,而这构成了她小说中骨子里的浸润着理想的对现实的解剖。这使我想到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深刻的解剖,我感到,文颖也用她潜伏着的理想、理性与想象的剑锋,解剖着当今世事的众生相,这正是文颖的小说给人一种厚重与现实感的原因。
二、
三、文颖的语言,非常有特色,看似平淡,但却又有奇譎的一面,特别是文颖的一些妙出天然的比喻,常常让我这个习惯写诗的学妹,觉得文颖是以诗作文,通篇散发着一种可以慢嚼细咽的诗意的美感。文颖的意境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从古典的一面来看,《繁华》中的人物王莲生与沈小红,都是《海上花列传》里的人物,但作者赋予了人物不同的风味,王莲生还在《哈瓦那》中以现代人的面目出现,都反映出文颖善于从古典意境中汲取营养,同时也赋予人物情境以现代风味。因时间有限,就不对文颖的佳句妙语加以引用了。
对文颖的小说,个人再提三点小小的建议:一是能否再多一点江南特别是苏州的独特的味道?尤其是在语言上,如何更好地吸收苏州的当地乡俗俚语,增加作品的地域性特征,相信文颖今后会作出更好的创新。二是作者是否更多一点对人物的批判的力度,可以看出文颖舍不得伤害笔下的人物,特别是对男人过于宽厚,他们多是以孤独、儒雅、善良的面目出现,对女人也是彬彬有礼,甚至那些近似于嫖客的男性,也是君子一般,如“高跟鞋”中的老魏。希望文颖今后能有不多模式的男人出现在笔下。三是再增加一点生活化的现实场景的描写,比如人物对话等等,改变目前由作者代人物立言的文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