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联主义网站版主瓦吉姆评点《好女孩,谁赐我》

(2015-01-13 17:29:20)
标签:

娱乐

《好女孩谁赐我?》

文化

分类: 拙著长篇《好女孩,谁赐我》

苏联主义网站版主瓦吉姆

论《好女孩,谁赐我》与俄苏文学的差距

 

前记:苏联主义网站,是我在百无聊赖之中决定登陆上去访问的一个网站。在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能对苏俄文学有着同好的朋友,孤独感令人窒息。所以,就一直想找到一个对苏联、俄罗斯文学有着共同热爱的群落。于是找到了苏联主义网站。在这里,我结识了瓦吉姆版主,也在这里,我得到了我入网以来最珍贵的馈赠。瓦吉姆版主在得知我缺少《磨刀石农庄》第四卷的时候,主动发函,几乎是硬逼着要赠送我这一本书。第四卷在网上很难寻觅,即便有,开价也很高昂,因为印数稀少。当时我与瓦版主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他能如此热心地慷慨赠予,让我感激涕零,甚至有一点受宠若惊。这也是我开始时委婉拒绝的原因。但他很执着地劝我收下,说他有两本,赠给一个需要的人,也算是物有所值。很快,我收到了他寄来的一个小纸箱,除了梦寐以求的《磨刀石农庄》第四卷外,还有帕乌斯托夫斯基、盖达尔的几本书,都是我早晚想收为已有的书。一个陌生的异地的网友,结识不到半年,竟然赠送价格不菲的如此珍藏,我扪心自问,何德何能,得此厚爱?这也是我非常感谢瓦版主的原因。

后来,个人尝试写的习作《好女孩,谁赐我?》出版,自然要寄给瓦吉姆一本。其实自己写的东西,知道毛病与缺憾所在,羞于让别人阅读,更不好意思让别人评点,这要耽搁别人很多时间。但瓦吉姆很快给我作了评点,使我收益匪浅。对小说《好女孩,谁赐我?》,从我个人来说,包含着我对俄苏文学的那么一点热爱、一点效仿,很多地方,都烙印着俄苏文学的痕迹,如节奏缓慢,抒写冗细,小说开始,采用了一句话开启,其实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开篇是一样的。小说里,也插入了一章人物的“日记”,这也是在苏俄文学里屡屡写到的写作风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静静的顿河》里都采用了大量的日记、书信作为丰富人物的关键段落,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向俄苏文学作出发自内心的致敬,我觉得自己多少无愧于自命为俄苏文学粉丝这么多年的身份。

瓦版在评点中,委婉地提出了小说的不足,令我有一种耳热心跳之感,的确,很多地方的硬伤,连我自己都没有在意,但一经别人点醒,我顿时醍醐灌顶,汗颜羞愧。比如瓦版提出的“广玉兰”问题,我也奇怪,我前面明明写的是“白玉兰”,怎么到结尾处却写成“广玉兰”的呢?这还是自己观察不够仔细、知识不够全面的原因。另外,我的大舅也指出,小说里南京路与黄河路的关系位置不对,可能南辕北辙了。

瓦版不仅是我的挚友,更是一位诤友,直言指出拙作的不足,令我收益匪浅。小说里存在的一些结构上的矛盾、章节之间的跳接问题,其实都是在小说从四十多万字删节成目前的三十多万字之后产生的后遗症,虽然作出了一些弥补,但修补之时,难免会挂一漏万,顾前不顾后。比如我看到章苏尔买的房子价款,明显前后不一致,在复读小说时,我看到那一段时,只觉得头脑轰地大了,吓得赶快合上了书本,恨不得把这段文字给删去。

是为前记。再次对瓦版百忙之中给予的评点致以深深的谢意。

 

 

评点正文:

 

 

拆开邮包、见到《好女孩,谁赐我?》,第一面时略有些意外:原以为是本杂感、札记、心灵鸡汤之类的轻薄小册子,却原来是厚而且重的大部头长篇小说。

 

我读长篇小说往往会半途而废——假如故事不可信并且人物不可亲,譬如,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那本被吹捧得上了天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可算是假大空怪、令人憎厌的典型了。而在《好女孩,谁赐我》这本书里,你绝不会遇到这两种阅读障碍。从翻开第一章一直到读完最末一页,合上书卷,书中一个个人物的心境和命运都使我挂念,而作者运笔的巧劲与灵气、字里行间透出的温厚的人文情愫,更使人读来顺畅、舒心。

 

但作为一个早就幻想着做小说家作家却从未有胆付诸实践的小说爱好者,我免不了又犯了老毛病:把自己假定成作者并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对小说修修剪剪。对于《好女孩,谁赐我》的修剪计划是这样子:

 

1、适当减少一些对白。譬如,丝丝与韩力护之间小儿女情态的对话,放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存在的、常见的,但若放进一本“经典”文学作品中去的话,还是作些简略化的处理更好些。契诃夫写好一篇小说后往往回头砍去一半乃至一多半文字,这固然是当年他给报纸和小杂志写稿来养家糊口、每每受制于版面大小给编辑硬逼出来的习惯,却没料到这个习惯帮助他日后成了大师中的大师,哈哈。

 

2、增添自然景物描写。虽说魔都是一片混凝土大森林,但混凝土的缝隙中间——小得可怜的街心公园里头,照样有倔强的植物在扎根、吐叶、开花。假使类似于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描画的风景限于地理方位和年代背景而无处搁放,我建议就放到书中人物的回忆、谈话或者想象、梦境中去嘛。不过,描写自然风物的时候务必细心,需以多年观察积累的知识作为基础,或者认真请教度娘,以免犯错误。比方说:《好女孩,谁赐我》收尾时所提到的有象征意味的“广玉兰”,按我的经验更像是白玉兰了。广玉兰是高大乔木,叶片有蜡质而四季常绿,其在长江流域的花季约为晚春初夏,香气馥郁,而白玉兰则树形娇小些,花期早得多,在隆冬即已含苞,初春时分先开花后吐叶,花香也淡雅些。

 

3、可设置一个中心人物,并赋予其守望者或学习者的身份。书中几对青年男女命运的演进呈平行、交叉状态,虽以“孔雀演艺培训班”作为纽带,但略略有些散。假如让其中相对年长的人物(如莎莎)来扮演观察者、守望者的角色,或者让其中相对年少的人物(如丝丝)来扮演一个在观察中逐渐学习成长的角色,由此找到一个落脚点和中心视点,自如地变幻焦距而不至于出现突兀的跳转、跳接,整部小说的“代入感”因此会更强一些。

 

4、人物行为可在心理动机方面做些铺垫、打好伏笔。章苏尔刚买了房子时,我隐隐约约感到了不妥——即便领导肯帮忙打招呼,上海的房子对于一个来自安徽、工作不久的银行柜员还是太贵了吧?果然,后面我看到了答案。但小说没有给出一个让我信服的、促使爱生活也爱艺术的三好青年走上人生不归路的理由啊。他犯错是因为出于对好女孩严馨婷的爱,想给好她一个归宿么?答案是肯定的,但这还不能算答案。章苏尔的行为需要更具体而微的解释。其实解释可以有很多:俗套但真实的比如“丈母娘推动房价”之类,经典也可悲的如于连式的野心和梦想的破灭。

 

我就说这些吧,随便说说,不见得有多少道理。总之,我只是说说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其中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但作品最终是属于作者本人的孩子,他的个性才是艺术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哪怕并不完美。假如都按照教科书或者编辑乃至读者的要求来改写,得出来的“完美之作”反而一文不值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