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和平而斗争》点评:探访潘菲洛夫的写作秘密

(2014-08-07 11:51:14)
标签:

情感

为和平而斗争

潘菲诺夫

 

《为和平而斗争》点评:探访潘菲洛夫的写作秘密

 

《为和平而斗争》点评:探访潘菲洛夫的写作秘密

 

《为和平而斗争》是潘菲洛夫表现二战时苏联工业部门在后方进行生产的一部长篇小说。他的情节应该雷同于《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曾经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但小说似乎并没有结束。它的情节结束时,里面的两条线索并没有交并起来,给人一种突兀戛然而止的印象。

 

对《为和平而斗争》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对《磨刀石农庄》的好奇。《磨刀石农庄》表现了天荒地僻的乡村生活,属于典型的农村小说,但《为和平而斗争》却描写的是工业题材,一个作家能够在农村与工业二条战线上进行小说创作,这可以说是罕见的。中国作家里很少有作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周立波写的工业题材小说令人觉得难以想象的幼稚,正是因为这一点,促使我找到了《为和平而斗争》这本出版于1953年的小说。

 

小说的译笔不是很流畅,而且是根据法文转译的。但纵观整个小说,还是能够看到与《磨刀石农庄》相似的作者的个性特点。

 

比如,潘菲洛夫的人物对话不讲究逻辑性,更多的是像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在《磨刀石农庄》里这种风格尤为典型,人物在那里滔滔不绝地感叹世事,但是两个人物却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好像两个人物各自在表述着内心的隐秘的想法,他们很少产生强烈的戏剧性的碰撞,这使得人物的交锋冲突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感觉。在《为和平而斗争》也是这样,小说中作家仍然采用的是一种白描的写实性的手法,在那里四平八稳、不疾不徐地表现人物的对象,但却没有过滤出最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这使得这本小说里同样显得相当的散漫,也没有支撑住人物的性格来。

 

作者的感叹风格也是比较一致的。比如在《为和平而斗争》里有大段大段地对土地的抒情式段落,这在《磨刀石农庄》里有着同样的表现,不过,在《磨刀石农庄》里是说明农民们对土地的迷恋的情怀,而在《为和平而斗争》里,则表现的是对国家伟岸的自豪与骄傲,两者动机不同,但都是来自于土地这一个原形对人物心理的触发。

 

有一些情节也是较为相似的。在《磨刀石农庄》里,农庄的领导人经常遭受到反动分子的暗中打击,在《为和平而斗争》里,厂领导尼古拉伊也遭受了这样的一次暗中被人击伤的暗害,但是,小说并没有交待出这个凶手是谁,虽然不用动脑筋地可以想象出,这必定是小说里平铺直叙地交待的德国人派到厂里的那一个搞破坏的奸细。

 

《磨刀石农庄》里,在农庄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周边出现了城市化的配套设施,而在《为和平而斗争》里,工厂初见成效之后,斯大林特别来电要求大家注意休息,所以工厂周边也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这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遐想式表现。而两个小说里,对英雄的人物,都是由集体给他砌造了豪华的屋子,以物质作奖励。两个小说里都写到斯大林能够直接与工人进行对话,将他的关注延伸到最前沿的基层。

 

与《磨刀石农庄》一样,里面也出现了知识分子的形象,比如男主人公尼古拉伊的妻子达加娜也是一个画家,两个人相遇,也是因为一次女画家在写生时给予他的一次套近乎的主动攻击。

 

《为和平而斗争》的故事情节是按照两条线索同时进行的。一边是尼古拉伊来到了乌拉尔山区组织发动机生产,另一条是他的妻子在被德国人占领的敌后,如何逃到游击区的故事。两条线索是割裂的,总起来来看,都没有什么新意。可以都是这类题材的俗套的故事重新搬演。

 

但是,透过这些表象,小说还是透露了一些地域风情,表现了二战时苏联军队受到的重创与人民身心的创伤,这从这一点看,作者并没有进行掩饰,而是大胆地表现了民众眼光下的发生在苏联国土上的二战的悲惨。

 

小说甚至可以说是有意地渲染了战争恐怖主义。

 

在后方乌拉尔山区,小说里的人物直言不讳地责问,为什么苏联军队一败再败?小说里把这一责任归咎于将领的无能。其中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喜欢滔滔不绝演讲的政治领导,声言不妨把德国人放到乌拉尔山区,在这里进行消灭。此一言论,得到了老工人的强烈反弹。

 

这是后方的感触。

 

而亲身经历到战争之中的达加娜同样对此战场如此快速地崩溃表示了质疑,人物面对着国破山河在的灾难性场面,吁问道苏联的部队哪里去了?

 

在这种对战争的一败涂地的感受中,作者毫不留情地渲染了战争的恐怖,达加娜在逃难的时候,一路所见,尸横遍野,而德国人的残酷暴行在小说里也进行了自然主义的描写,比如,小说里的德军把一位村子里拒不交待的老人的舌头给割下来了,这一情节,与《红高粱》中同样的对日本人的残暴描写有得一比。

 

在乌拉尔工厂后方,尼古拉伊的敌人,实际上是官僚主义体制。小说在这一点上,恰恰表现出现代企业所面临着的困境,就是如何合理性地组织好大工业的生产。从小说里可以看到,来自于技术工人的厂长马加尔并没有组织才能,在厂长的位置上尸位素餐,却吹嘘与工人们干活在一起,他对工人们面临的饥饿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尼古拉伊与他的冲突,最后不得不向上级进行了反映,拿掉了这个官僚主义者的职位,自己担任了厂长。

 

小说努力说明着,苏联企业的优越性在于工人们可能对工厂产生感情,而这在以剥削为已任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存在的。用一种爱鼓励着的工作,可能是焕发出激情的,但是否就能激发效益,这是令人觉得怀疑的,也是后来苏联生产效益不高的一个相反的例证。为什么爱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西方的生产体制是否能够激发出劳动者的效率?这都不是本小说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显然是小说能够激发人们思考的依然新鲜的内涵所在。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人情网的巨大能量。当尼古拉伊在工厂里实行改革,对后道裁减人员,立刻人情网从四面八方地包围上来,说情的电话络绎不绝,可以想象,这种揩国家油的人情网正是国有企业日后的顽症之一。小说的这样描写,很容易触发我们的联想。

 

另一条主线,就是达加娜逃离出敌占区的线索,则基于对德国人的例行公事的丑化的套路上。小说里的德国人汉司对达加娜的美貌心怀觊觎,与她同住于一个屋檐下,她借此杀了这个德国人。然后开始了一场迁徙式的逃亡。这里对德国人的丑化是溢于言表的,也是通过对他的兽性的强化,使其在道德评价的基桩上被牢牢钉死。

 

而达加娜的丈夫尼古拉伊在后方经受的情欲的考验,倒是耐人寻味的,这也是潘菲洛夫小说里一个让人觉得颇有意味的特征。

 

在《磨刀石农庄》里,正面的主人公就经受了各种女人的性诱惑的考验,这似乎是作者认定的女人总会勾引人而男人总是难以逃脱女人诱惑的规律的再一次显影。

 

《为和平而斗争》中,在严整而呆板的政治叙事的框架之下,始终涌动着情欲的力量,它构成了小说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作者的趣味,甚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种低级趣味。

 

小说里的尼古拉伊可以说与《磨刀石农庄》里的基里尔一样,始终受到女人们的不断的性诱惑。这里面的女人,主要来自于当地人高曼诺夫的儿媳瓦尔瓦拉。她的丈夫似乎参加了前线抗战,于是她基本属于寡居在家,从她看到尼古拉伊的一开始,她就千方百计地在他的面前卖弄风情,加之言语挑逗,几乎就要收尼古拉伊入股中。这种一目了然的女人风情,她的公公高曼诺夫自然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但是当尼古拉伊生病的时候,他还是把自己的儿媳献了出来,去服侍尼古拉伊,这使得情节因而变得有一些可笑。

 

小说里专门有一个段落,讨论放纵与坚守的关系,这种长篇大论其实与小说没有什么关系,但潘菲洛夫有一种天然的喜好,喜欢在小说里对人性的欲望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在《磨刀石农庄》里,他就有无数的笔墨加以检视。在《为和平而斗争》这个段落中,尼古拉伊与一位老同志伊瓦诺维奇散步的时候,看到了赤身裸体的瓦尔瓦拉正在河边游泳,他们立刻明白了她的目的是为了勾引尼古拉伊,伊瓦诺维奇几乎不像是一个老同志,认为尼古拉伊应该抓住机遇,趁水而上,意思就是“不上白不上”,但尼古拉伊坚守着道德的准则,坚守着对妻子的贞节,而没有顺水推舟,顺杆爬蛇。小说的最后一节,再次把这个主题给拎了出来,当尼古拉伊参加工人们的庆祝生产胜利的晚宴的时候,他喝得酩酊大醉,与女人们跳舞放歌,但是第二天他了解到他昨晚并没有及于乱的时候,他又开始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道德修为了,俨然是一个经过女人诱惑炼狱的完人,作者似乎以此证明他不仅有着指挥生产的卓越才能,更有吾 国柳下惠先生的坐怀不乱的本领。而小说里的女人,在潘菲诺夫的笔下,都是一种蠢蠢欲动勾引男人的类型,我由此感到潘菲诺夫的女人观并不高尚,也不高级。就在这最后的一场联欢的场景里,里面的老工人伊凡的儿媳罗拉,在看到尼古拉伊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情欲”的光芒,小说里的尼古拉伊几乎是女人们人见人爱的美男子了。

 

《为和平而斗争》总之没有什么激昂慷慨像《青年近卫军》那样的主题,也没有什么严整的场景描写,更多的是一种家常里短的平凡琐事,这种风格是潘菲诺夫的小说的写作特点,他的格调不是很高,但却可能反映出更多的生活的本质,生活的细节。当然,必须说,阅读《为和平而斗争》的体验并不好,因为小说里作者的叙述语调依然是俭约的,而不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大肆渲染,这应该是潘菲诺夫的局限,但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变成了他的可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