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耶夫与第三种写作方法

标签:
娱乐 |
瓦西里耶夫与第三种写作方法
最近,俄罗斯作家瓦西里耶夫去世,引起了我重读他的兴趣。他是那部著名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虽然在前苏文学史上的文学地位上不是最高的,但是,它可以说是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且影响力也可以说是超过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了。
最早惊艳的是在电视上看过电影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如果说美国二战电影的最强项,是它打造的一些突击队的题材,那么,苏联电影里最打动人的形象,应该是它的女性,如卓娅、“青年近卫军”中的女团员。因为很简单,美国人对二战的参与,更是一些由突击部队组成的战斗,而苏联就不同了,它是用它全部的国土投入到二战中,这意味着它的后方、后方的家、家中的女人也不得卷进战争的漩涡之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美国与苏联的二战作品的代表作就是《拯救大兵瑞恩》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它代表了这两个国度参战的不同方式。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新意,是它里面的苏联女兵根本不是一群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几乎是一堆“问题女孩”的集合。她们中有的与有妇之夫勾搭,有的偷拿国家军用物资,她们的死亡同样没有壮烈,但是却显示出瓦西里耶夫对战争的独特的认识与发现。
以前一直对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语调有一些抵触,因为瓦西里耶夫的小说,会发现它提供的内容,并不比影视作品中提供的更多,有时甚至会觉得不如电影那么炫目。主要原因,是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有一些浅,他的叙述手法更喜欢“跳”一点,而这种“跳”是通过他的幽默的方式来实现的。“幽默”固然是一种技巧,但“幽默”也是致命的,它会影响到对生活真实的揭示,所以,调侃类的幽默小说,都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一旦一部分作品里渗入了太多的幽默,总会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如何,就像《虎口脱险》让人笑笑而已,但似乎谁也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历史的真相。
不过,随着对瓦西里耶夫的深度关注,我却发现瓦西里耶夫在叙事上的特别之处,我将其归结为第三种写作方法。
那么,什么是第一、第二种写作方法?
细听其详。
我觉得,第一种写作手法,是白描。中国人习惯于用白描,只刻划人物的外表与动作,不屑于表现人物的思想。但白描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外国作家也有很高超的白描水准。如前苏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就是以白描为主体进行社会场景的描摹的,它大段地出现风景与人物的外在抒写,而对人物的内心却故意留下空白,所以,至今《静静的顿河》究竟写了什么,还留下很大的争议,这就是白描的好处。雨果的《悲惨世界》属于黄钟大吕式的作品,但它在表现人物的时候,也多用白描。如对小女孩柯赛特的描写,寥寥几笔,叙其外在,即人物栩栩如生。
第二种写作手法,是心理。最代表的是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作者都要详加描写人物的心理动态,如在《战争与和平》中,父亲的去世、战场上的感受,托尔斯泰都要用如橼巨笔,写下叠床架屋的内心世界,像娜塔莎在院子里,看到满天星斗,都能浮想联翩,看多了,会觉得托翁的作品有一些太繁琐,人物的内心一览无余。
第三种写作手法,就是瓦西里耶夫这一种。
它的特点是以“意”贯“文”,即以一种作者操纵的核心思想,去统帅他掌握的素材。我们写公文常常是这样。你搜罗了一堆素材,你往往把它们分门别类,然后分成三大点,再逐一分成三小点,于是,你用你的强有力的逻辑能力,把纷纭复杂的素材像捡菜一样,梳理得条分缕析,看起来相当的舒坦。同样,瓦西里耶夫的特点,也是一种以“意”统“文”。在瓦西里耶夫的作品里,作者用他的强有力的叙事手法,统帅着他笔下的人物与事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幽默”的风格。
“幽默”之于作品有何意义?其实,我们制作一篇文字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别人看。有没有不求吸引人注意力的文字?有。那是自己的日记。但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我们写出的文字,都是期望求得别人驻足一观,你要让别人看,就要让你的文字有吸引人的地方,这就牵涉到构思上来。就像一部电影,其实恐怖与魔幻片是最没有技巧,制作起来也最方便,因为有一个恐怖与有一个鬼怪,就已经让这部电影有了吊人胃口的元素。“恐怖”与“魔幻”就是相当于文章中那种“意”,有了这种“意”,一部电影与一段文字才能活起来。
瓦西里耶夫笔下的“幽默”语调正是一种代表着作者强力的主观意识的“意”。这种“意”加诸于客观的叙述语境中,便会让作品有了深度与内涵,瓦西里耶夫在写作起来的时候,才能超脱现实性不足的缺陷,让作品具有了另一种深度的内涵。所以,“幽默”使作品变得有厚度,但这种厚度,完全是来自于作者的“添加”,因为我们都知道,“幽默”不会是天然的,每一个幽默里,都有着制作者的主观元素的加入,虽然看起来一则好的幽默,是妙手天成的。但正因为作者添加了他的“意识”,又使得幽默的作品里现实不足,这也造成了瓦西里耶夫作品里出现一种“浅”的毛病,而这也是所有幽默类作品必然出现的一种局限。
基于此,我们把瓦西里耶夫的作品,作为第三种写作手法。当然,这种手法的集大成者并不是瓦西里耶夫,但瓦西里耶夫无疑因为与我们距离的相近,而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而他的老师,则是契诃夫。瓦西里耶夫初学写作的时候,曾经抄写契诃夫的作品,以此来吸取大师的营养。如此说来,三种写作手法的代表,分别是肖洛霍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他们都是俄苏的伟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