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韩寒与韩父的文笔、思维结构完全一样(2月8日证据)
(2012-02-08 10:37:16)
标签:
娱乐 |
将快乐质疑韩寒进行到底( 2月8日证据)
1、
韩寒提供给了国人许多娱乐,那么,我们在打假质疑韩寒时,也应该抱着快乐打假的态度。
下面再来找证据,如果你觉得厌烦,不看就是。
据说韩家第二次递交法院的控诉书里,只控诉方对新概念作文的诬蔑,而没有提及其他的文章质疑。可见韩家学过中西文学史,应该懂得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
不然的话,肖洛霍夫当年也应该把那些质疑者包括诺奖获得者啥啥啥的送上法庭。
在质疑韩寒事件中,我们看到曹文轩不相信,王朔不相信,李……(他没有暴露出自己的名字,大家心里知道就行)不相信,可以看出,有文学作品、写过小说的人,都不相信韩寒写《三重门》。
倒是那些不写小说的评论家及大学教授相信韩寒,如许子东。
为什么壁垒会如此分得清楚?
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会错。
2、
韩寒在其父《儿子韩寒》一书中,介绍其父亲:“我父亲一直很喜欢写作,写得也很好,可以说我现在写东西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哪里是受了他的影响,完全是在其父的影“影”(影子的意思)之下。
3、
韩父写道:如果我当年真的用了"韩寒"这个名字的话,那么现在的"韩寒"也就不成其为"韩寒"了,也就不可能出现一个"韩寒现象"了。
——这种饶口令式的语句,恰恰是《三重门》里的叙述格调。韩家父子的思维特征,就是在字眼上,喜欢进行一些绕口令式的字眼玩弄。这种思维特点,我们一般用“酸”的形容,其实大家想一想,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喜欢扣字眼的人,这种人扣字眼,往往会让一般人大跌眼镜。其特点就是很注重语词的表面意义,而忽略其内涵意义上的深刻。看似字面上挖掘出了一般人不注意的内在关系,但内涵上却是空洞的,无法跳出语词的束缚,“因小失大”,是这类人的标志性特征。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中的思维习惯,也会影响到人的处事态度。其实,从韩家在最初应对质疑时的手忙脚乱,就可以看出,韩家父子真是“见招出招”,质疑什么,韩家立马搬出什么,被动挨打,十分听话,乖巧得像犯罪集团里的从犯似的,什么手稿,什么书信啊,病历啊,真怀疑韩家是不是将来革命起义成功之后,要办一个什么“韩领袖纪念馆”啊,反正是要什么有什么,简直比十九世纪西方庄园里的仆人婢女都要勤快,好比陈佩斯“警察与小偷”里那个小偷一样,朱时茂叫他做什么,就立刻乖乖地做什么,这本质上反映了韩家父子在思维习惯上只看到字眼的表象性,而不能把握内涵的实质。一听到质疑声,立马就事论事,掉入够中。后来,经江湖高手与幕后黑手指点,包括王朔也讽刺了韩氏父子的这种一唤就到、听话到“模范公民”楷模的可笑态度,韩氏父子才清醒过来,不再纠缠于阵地战,以退为进,不再不打自招地向外抖落珍贵的韩家文物了,而是像一个在娘家受气的小媳妇,到法院这个韩家的娘家去告状了。
这种思维方式,在《三重门》里也存在着相似的语句。看看《三重门》里的这种绕口令的追求核心关键词的循环回复的用法:
“但人往往在无望时才最相信奇迹。据说奇迹不会出现在不相信奇迹的人身上,所以雨翔充分相信奇迹。”(核心词是“奇迹”,而韩父的那句引语的核心词是“韩寒”。)
再看:“副校长不可能从头凉到脚,只能从脚凉到头。”(核心词是“凉”。)
下面出一道题目,下列的句子,究竟是出现在老韩的笔下,还是小韩的笔下,如果把老韩与小韩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能分得清是哪一个“韩”吗?这一句与上述的《三重门》的回文式的结构是何其的相似:
于是,"韩寒"就成了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儿子就成了"韩寒"(上文中的“头”与“脚”这两个词,出现了两次,而老韩文中的“韩寒”与“儿子”一词也出现了两次,两人的思维结构几乎相似到成了一个人)。
4、韩父的叙述幽默与小韩的文笔几乎如出一辙:
《儿子韩寒》一书中写道:但他再丑,"韩寒"的名字也只能给他了,一则这是事先定了的,二则父不嫌儿丑嘛,慢慢地总会看顺眼的。
——这个语句,与《三重门》的句型极其相似,“顺眼”这一词,我们不应该用着“顺”的理解,应该“逆”着理解,其实看到自己的儿子,不管怎么,都是顺眼的,但老韩在这里用了一种逆反式、夸大式的修辞。《三重门》里也有用,出现大量的“夸张”式的语句:
如下:马德保看见同类不顺眼,凡有男欢女爱的文章一律就地枪决,
雨翔恨屋及乌,也对那女孩看不顺眼,
但我们在韩寒的最近的小说《他的国》中,搜索一下,未查到有“顺眼”这一词。(我用的是文本,不排除内容不全。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可以看出,韩父子在早期作品中,都喜欢用同一个词,但韩寒的近作中,却没有这一个词了。
再来看看老韩的下面的比喻:“而且,就像我们当初和谁家换错了一个婴儿似的,韩寒也真的越长越"顺眼"了。”
天哪,这个语句,这个幽默的方式,这个大胆的设想,不就是《三重门》里的那个无中生有的风格吗?
看看《三重门》里的这个如出一辙的幽默的联想:“马德保自作主张,给孔德换了国籍,说他是孔子的儿子,害得孔鲤失去父亲。”
我们有没有觉得老韩的幽默,与小韩的幽默,是如此的相似?小韩的笔下,“孔德”“换错”到“孔子”名下。按照老韩的语句,推理下去,将会“害得韩寒失去父亲。”
5、
在韩寒《零下一度》中的“三个地方的三轮车”中,有一段奇怪的话,说他竟然迷路了:“来二中伊始,我游兴大发,兜得迷路,陷入惶恐之中。后来在云间路那里,终于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要了一辆三轮车说到松江二中。那车夫一愣,我伺机砍价,竟3元成交,不胜喜悦,安然上车。不料那车夫竟未动尊尻,推车徐行20余米,出云间路弄堂后二中大门赫然就在斜对面!”
金山有多大,我们智慧的能够爬管子爬到女生宿舍的韩领袖竟然迷路了。而且这个迷的也太出格了,不过20米的距离,竟然会迷路。
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老韩去看望小韩的时候,在学校门口迷路了?
6、
《零下一度》的《头发》中写到小韩高中竟然白发了:“到松江读寄宿高中后,同桌意外地发现我有一根白发。我不信,他便笨手笨脚地拔,我的十几根黑发全作了陪葬品。我捏着白发想完了,我不仅成熟了,而且太熟了,能当爷爷了。不过早衰的恐惧立即被万能的文学打消了——司空曙诗《贼平后送人北归》一语点破:“他乡生白发,旧园见青山”——原来如此!倘若在本土就没那回事,而在外漂泊,想家想出白发来了!最典型的就是云游四海居无定所的李白,估计想家想得一塌糊涂,想到了《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的地步,前辈可畏。我先是长了几根白发,随后又掉了好些,按贺知章诗,这叫“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不想对此文肮脏地阴暗地猥琐地联想了。
在韩父子的眼里,是凡会联想的,都是肮脏的,阴暗的,猥琐的。
但我们还要阴暗下去,还有肮脏下去,直到真相暴露出肮脏与阴暗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