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斯卡之《无耻混蛋》:昆汀的水土不服

(2010-01-13 18:19:46)
标签:

杂谈

奥斯卡之《无耻混蛋》:昆汀的水土不服

 

《无耻混蛋》:昆汀的水土不服

 

《无耻混蛋》带有昆汀的典型风格。他的电影是段块式结构,段与段之间看似不连贯,但却有机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一般不动声色地描写这种带有即时性风格的段块内容,把观众引入到全盘推出的自然主义风格的场景内容,然后把这些段块拼合在一起,让观众解读出前后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使他的电影富于弹性,超越了编导提供的那些前场内容,而让观众获得一种深层发掘的阐述的快感。

 

这种段块结构,不知是不是自昆汀始作俑而风行影坛的,应该说近年来国际影坛上这种段块结构的电影方式作为一种奇货可居的模式,风起云涌,引来各路豪杰争相效仿,其中不凡获得各类大奖的电影,比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撞车》,姜文拍的那部晦涩难懂的电影,也袭用了这样的模式。国内的第六导演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拍过这种段块式结构的电影。

 

这种段块式结构的优势在于,电影在每一个片段之间和盘托出的诸种人物,身份是不确定的,他们的性格与内质之谜,电影是不作交待的,所以观众感受到的人物,都处于同一个不知底里的起跑线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片的交待里,吸引着观众的关注,让观众介入到一种探案剧寻访蛛丝马迹的乐趣,这正是昆汀在《低俗小说》等影片里,能炉火纯情地运用这种结构,产生一种出人意料的悬念,丝丝入扣地吸引观众的原因。

 

但是,当昆汀把他的这种电影模式运用到二战片中的时候,他首先失去了一个他这种模式得以运用的有利前提,就是二战中的人物性格与品质的好坏,是有着约定俗成的论定的。因此,导致在《无耻混蛋》里,人物的立场上至少已经失去了任何的悬念。

 

影片里的美国派出的由犹太人组成的“无耻混蛋”部队,在昆汀的镜头下,与他过去那些嗜杀的变态的杀手,带有某种近似。这些特种兵看到德国人,采取割头皮的血腥惩罚,乐此不疲,对待值得怀疑的同一战壕的战友,也不近人情地百般虐待,比如影片里皮特演的那个队长,在胁迫本属于自己战友的女影星的时候,残酷地用手按着她的中弹的伤口,逼迫她说出真相,甚至比电影里的温文尔雅的德国兵还带有残暴的性质,但昆汀不管怎样把这些美国特种兵降低基调,渲染他们的残暴、虐俘等血腥的行为,但相对于人们的记忆话语里的德国人的残暴的印象,总体上只能说是一种“以暴制暴”的范畴,最多起到一种深化人物性格的目的,但都不足以使美国“无耻混蛋”小分队改变他们的正义一方的性质。

 

而同样的策略是,昆汀也在影片里力图写出“犹太猎人”的另一面,在前几个章回中,这个看似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德国人,却有着超凡脱俗的嗅觉,对剿灭犹太人不遗余力。电影的第一章,电影用了冗长的一章,刻划了这个猎人的恐怖的形象,他与法国人的一段看似波澜不惊却隐含刀光剑影的对话,终于让那个法国农人内心崩溃,道出了家藏犹太人女孩的真相,从而引来了一场不由分说的杀戮,一下子把这个“犹太猎人”作为反面角色的形象,给树立起来。之后,他来到地下室里,发现了女影星扔下的高跟鞋,在最后一场戏里,又是他发现了女影星伤腿的秘密,干掉女影星,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嗅觉超灵的警探。这一角色本来在电影中已经成了货真价实的反面力量,促动着影片矛盾的进展与交锋。

 

但昆汀出于他的基本理念的需要,就是忘图颠覆已有的人物正、反的模式设定,在影片最后,突然莫须有地写出这个“犹太猎人”却改邪归正,投奔到盟军立场上来,带着“无耻混蛋”部队,来到了战争分界线处。昆汀混淆好坏的这种电影叙事策略,在以往他的电影中,是屡试不爽奠定成功的基石的,但是,在涉及到已经拥有约定俗成是非观念的反法西斯影片里,他即使可以夸大美军身上的残忍成份,美化德军身上的光明的力量,但都无助于人物本质身份与质量的改观,在影片里,“犹太猎人”的弃暗投明,都无法削弱他身上的人性的凶恶的本质。

 

所以说,在影片里,昆汀的段块式结构,并没有得到人物身份悬疑的有力支持,明确无误的正邪方的历史认定,使得昆汀从一开始就把他的人物置于正方与反方的光圈之下,他拼尽全力,忘图使正反方的人性复杂性得以混和交叉起来,而实际上昆汀也不敢超越大是大非的人类价值认定。因此,昆汀的悬疑成为了一种架空的透明物,整个电影看下来,只能说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臆想。

 

在影片中结构中发现,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影片第一章里交待的那个法国犹太人女孩,逃出了“犹太猎人”的魔掌,后来他来到城市里,成为一家电影院的老板,而一个德国兵对她颇为青睐,为了追求她,便提议把他参拍的一部电影放在她的电影院里。当这个犹太女孩知道出席首映式的人物,有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大人物出席的时候,她制定了一个复仇计划。

 

而另一个主线,就是英国派出一名特种兵,去会合法国的女影星及美国的“无耻混蛋”部队,去暗杀出席首映式的纳粹高层首脑。

 

其实从影片的整个结构来,恰恰是犹太女孩的那一个段落是完整的,也是核心的环节,仅此一个线索,就足以构成整个电影的情节与故事,因为自始自终,都是这个女孩从仇恨的产生,首映式的出席,到她利用这个首映式成功地进行了报复,这一个情节具有前因后果,得到了情节的充分发育。

 

而影片里的与这个线索插合在一起的英国人、美国人及法国影星,他们谋划的“基诺行动”,最终也是失败的,也缺乏一个主要线索,影片里的第二章,表现了美国“无耻混蛋”部队,第四章表现了英国人执行命令,来到地下室,接头女明星,发生枪战,这两节都是与女孩线索没有交叉关系的,而这两章在最后的第五章里“彻底的复仇”里,基本也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完全是女孩线索导致了影院的燃烧,消灭了所有的纳粹群魔。

 

但如果取消第二个线索,那么,电影就显得相当淡薄,而实际上,影片重点描写的恰恰不是影片主题里确定的“无耻混蛋”,倒是那个犹太女孩是故事的核心推进动力。

 

可以说,整个影片就像是昆汀心不在蔫炮制出来的一个故事原本,他有了一个框架,但似乎还没有把他所有盘弄的各个元素给调和成一个美味的作料,使得电影前面轰轰烈烈的叙事,到最后却全面崩盘。至少美国的无耻混蛋部分的章节与部分,到最后,就像一场燃烧的大火,突然之间阴燃了,熄灭了,如果不是那个“犹太猎人”临阵倒戈,“无耻混蛋”部队可以说是全军覆没,电影把故事的转折点,放在一个穷凶极恶的德军人的幡然醒悟上来,又缺乏充分的铺垫,使得电影的结尾,完全像是无法收住结尾,而马马虎虎打成的一个“结”。

 

应该说,电影在表现每一个章节的从容不迫性上,还是达到一种现实感与吸引力,比如地下室里的枪战,富于起伏,也充满着紧张,但总体联系起来,却缺乏浑然一体的前后照应。看到最后,电影公布的结尾,只觉得那个犹太女孩是完整的人物与情节,而无耻混蛋部队,几乎被昆汀抛弃了,最后不得不借助于德国军官的叛变,才保全了性命,如此疲塌的结尾,对应着前面兴师动众、煞有介事的渲染与奠基,实在是过于松软而简单化了。

 

也许昆汀只能表现小众的案犯题材,在触及到时代的大主题的时候,他的那一套血腥策略,便找不到北了,是为“水土不服”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