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静默,这是对灾难的尊重

(2008-05-16 09:55:41)
标签:

杂谈

让我们静默,这是对灾难的尊重

 

 

昨天与一位朋友在QQ上聊天的时候,他说最担心的事,就是举行什么赈灾义演。

 

果然不幸而言中。

 

昨晚,果然有报道说,要举行义演了。

 

又看到成龙在唱新歌。那词很催人泪下,模仿了一个孩子的口吻,确实在击打着已经不堪一击的人的软肋。

 

但是,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需要这样的语言的累赘吗?

 

痛苦,需要安慰,但痛苦,更需要静默。

 

这使我想到二年前我被撞伤之后的感受。当时我头部血流满面,眼角被划得挂了下来,全身虚脱。第一晚的突出感觉,就是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样的灾难已经发生了。我想地震中的人们,在开始的时候,也是无法相信这一切发生了。就像 512那天,看到电视上的报道,我也难以接受这样的惨祸已经发生。而当时的报道,也不像现在这么凝重。因为人的心理上,对突发事件,有一个接受过程。但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心理上接受了最坏的事实,就是我还活着,眼睛还没有被损坏,从最坏的角度,开始产生庆幸感,这就是信心的所在。人对痛苦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一种震惊之后,他会从最坏的打算,重新设计自己的预期度。突如其来的地震,破坏了人们的美好生活,开始的时候,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心里会长出老茧,会适应痛苦的磨难。对这样的体验,我是深有感触的。

 

这是一种人的本能。想到金晶所说的:任何人在那样的情况下,都会那样做的。

 

我宁愿相信,在那这种灾害面前,他们都说出:这是应该做的。

 

昨天晚上看直播,央视的那一位嘉宾,对常识大加礼赞,很令人讨厌,夸赞那个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二十二岁的姑娘,说她懂得救生的技巧,那个意思,反过来想,就是活下来的人,都是因为意志力坚强。其实,谁都明白,意志是一方面,但受灾的轻重程度才是关键,一个再有意志的人,如果被重物全部掩埋,那种意志又有何用?我觉得那个专家陷入到一种唯心主义的立场。还有那个女孩在有人时喊救命,而无人时保存体力的做法,这是任何人都知道应采取的措施,而这个专家却武断地认为这个女孩懂得求生技巧,然后意识流般地立刻联想到,这是教育部进行地震教育的功劳,夸耀了教育部的功绩。我简直要出离愤怒了。一个基本的逃生技巧,被专家认定为是教育的成果,实在令人无话可讲。

 

我想到唐山大地震中的一件事,一位没有知识的老太太,在坚持了七天之后,还是救了出来。而那些有知识的人,却没有这样的幸运。有时候,简单或者叫没有知识,却能少掉许多烦忧。在专家的眼中,认为知识越多,就越能抗灾的论点,令人难以接受。

 

面对着灾难,我宁愿选择静默。现在在奥运火炬传递时,有默哀一分钟的时刻。这是一种静默。

 

昨晚看到死亡数字已经突然激增到一万九千人了,并预测可能达到五万人。一个不可更改的残忍的数字,我甚至希望从主持人的话中,听到真正的减少这一可怕数字的好消息。救援,只能一个个地救,救一个人,对于他本人来说,就是一个全部的胜利,但对于那个万以上的数字,却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我甚至期望,一个人胜利的欢呼,还是淡一点,静一点,因为,那个黑色的数字过于庞大,令我们只能保持一种静默,才能对更多的死者予以尊重。

 

网上看了几个模拟孩子的口气写的诗歌,催人泪下。这种诗歌剔除掉更多的花言巧语,更像是一种心声的模仿。它像复原着痛苦与悲伤。它是一种静默后的文学的表达,是我能够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它更多的对悲伤的高人一等的安慰,都是那么的刺耳而令人讨厌。

 

在无话可说的时候,让静默多一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