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宝藏2》:站在当代的岸上戏说昨天的历史

(2008-04-21 18:42:29)
标签:

杂谈

 

《国家宝藏2》:站在当代的岸上戏说昨天的历史

 

如果说中国影视作品喜欢直接回到古代,戏说历史的话,那么,《国家宝藏2》则体现出好莱坞更喜欢对美国并没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进行隔岸观花的即兴戏说。

 

《国家宝藏》系列无疑找到了戏说历史的一个创意亮点。第一集里煞有介事地对“独立宣言”里深藏着财富秘密进行了一番震耷发聩的戏说,一方面展示了编导们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惊天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善意地嘲弄了一下熟视无睹历史公文的普通民众们是如何让一笔财富视而不见地从手中白白地流失了。

 

这种直接把历史真相与财富价值挂起钩来的设置,对普通人来说,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也许是这样的影片,因为兼顾了历史,又满足了观众对财富向往的双重情结而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潜力。这一创意,如果应用到我们的电影中来,大可以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历史中,找到附会、生发的丰沛题材。比如,我们大可以从乾清宫皇帝宝座下的符号密码、午门前留下的历史遗痕再加上孔庙里的遗迹,把它们串联起来,便可以构成中国式的探宝之旅了。

 

但这个创意已经被《国家宝藏》独自享有了,而且具有不可复制性,任何对该片的模仿,都可以看出是对这种创意的侵犯,这也是这部影片创意唯一性的体现。按照这样的创意,《国家宝藏》还可以源源不断地拍下去。

 

从《国家宝藏2》的结构来看,估计在构思剧本的时候,先确定好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在本集中,影片重点选择了林肯故居、英国白金汉宫、美国总统府、国会图书馆直到最终的财富埋藏地点——罗斯摩尔里的山洞。这些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地点,在编导的刻意努力下,触目惊心地发生了微妙的联系。于是,每一个地点,都留下了足够的蛛丝马迹,牵连到下一个发生地点,从而使得电影的进程,就像电玩游戏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地不断进行下去,终于在最后一刻大功告成,皆大欢喜。

 

也许去论证每一个地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没有意义的,那不过是编导们为了使故事进展硬性附会出来的联系,现实中的那些地点,是毫不相关的。但在编导的虚拟环境里,那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历史地点,顿时有了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与逻辑联系。影片主人公的推理过程,大可不必像福尔摩斯与波洛一样,逐级推理,导出结论,他只需要像电玩游戏者一样,来到预定的地点,就可以获得密钥,然后可以顺水推舟地继续玩下去了。因此,整个电影里看似有着耸人听闻的历史真相揭密,但那都是编导设伏的,根本无关逻辑推理本身。在编导们的硬性设置下,如果他们高兴,将来有一天,他们甚至会跑到紫禁城(一般会到那个中国影视作品中出镜率最高的位横店影视基地的假故宫)里,在我们中国影视作品中永远无法复制出这样的类似作品的盲点情境下,找到一笔由中美历史共同打造的什么巨大财富。

 

本片寻找宝藏的动机,在影片里巧妙地转移成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盖茨为洗清先人参与刺杀林肯的诬陷。他只有证明了那本刺杀林肯的凶手日记本上出现他先人的名字,仅仅是因为事关一笔宝藏,而无关政治谋杀。也就是说,找到宝藏,才能排除先人卷入政治风云的指控,这使得本杰明·富兰克林·盖茨的寻宝动机变得异常的高尚,也是电影在置换过程中,令这一寻宝主题超越了旧式寻宝主题的冬烘气,从而让影片拥有了较为高雅的格调。

 

在编导们肆意地为本不相关的地点与历史牵线搭桥之后,电影就可以尽兴地调侃那种不可思议的巧合与关系了。如在总统办公室里为找到秘图,本杰明·富兰克林·盖茨的女友不得不献吻来转移白宫人员的注意,甚至不得不通过绑架总统,来获得来自于总统对历史秘密的掌握信息,以延续寻宝历程。这种不堪设想的情节与匪夷所思的安排,都让电影带上了一种违悖常理而达到的幽默调侃效果。在寻宝过程中,我们更看到了电影对一些警匪片流行元素的运用,如街头追车,洞窟历险,及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些好莱坞电影里熟稔而必备的主导元素,在编导确立的虚拟框架下,都有了冠冕堂皇的展示理由。虽然有一些俗,毕竟放置在一个富有创意的总体构思下,这些小打小闹,虽然大同小异,但也能统统地加以原谅了。况且在追踪过程中,还有一些妙思构想,令人解颐,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盖茨在逃跑的过程中,为了甩掉追踪者,故意闯红绿灯,让电子警察拍下他手里的地图,然后把真图丢给追踪者,自己再从电子警察那里得到地图的复制版。此种利用公共资源进行脱身的办法,也亏得绞尽脑汁的电影编导想得出来。

 

幽默、搞笑、惊险,虽然这一切都在好莱坞电影里司空见惯,并无新鲜,但借助于这样戏说历史的模式框架,找到一个重演的机会,使电影仍然给人一种兴味盎然的感觉,至于影片中的那些寻宝线索,是否衔接得起来、是否经得起逻辑的推敲,也就没有人去加以过问与关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