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明》:难怪没有票房

(2007-05-14 19:31:25)
《明明》:难怪没有票房 

《明明》:难怪没有票房

 

 

 

香港电影一旦离开通俗的成份,便成为一种恶俗,所有的香港艺术电影都是令人讨厌的,本片大概要划入到艺术片的范畴,所以,自然也跌入讨厌的行列。

 

本片的恶俗是香港电影与生俱来的。

 

1、缺乏主体的道德理念。

 

《蜘蛛侠3》中出现了一面美国国旗,大体上反映了美国电影有着一个主体道德理念在支撑着它的电影,而香港所处的特有的殖民文化的氛围里,决定了它一直没有一个恒定的道德理念。

 

在《明明》中,主体故事是一个劫掠钱财的逃难过程,这里面张扬的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攫取动机,根本无法让观众认同里面的人物行径。

 

在《蜘蛛侠3》中,主人公的主体动机是一目了然,并且是勿庸置疑的。蜘蛛侠保护的是普通人民,这一主题,被影片以竭尽全力的煽情方式体现出来。

 

而《明明》中,主人公明明就是一个抢钱的女人,她的逃跑旅程,完全是出于一已私利,与任何的公正的社会动机都没有关系,所以,这样的电影倡导的主体道德意念,是令人讨厌的,遭受到观众的唾弃的,而这反映了香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道德理念匮乏的状况。

 

而这种没有营养的香港电影的理念,竟然可以安全地通过我们的电影审查,实在也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我们的电影审查机构的大剪刀,最为反感的内容就是暴力与色情,只要你在这两个底线上不过分惹人注目的话,基本不至于引起什么麻烦。

 

影片里的明明“弹无虚发”的飞珠暗器神功,虽然产生过血腥的暴力,但在电影镜头里被血红的漫漶的血迹所淹没,成功地逃过了被指责的诘难;而里面周迅的激情表演,也是套着重三叠四的内衣作性交比划状,自然不会被审查的剪刀斩草除根。

 

那么明明凭什么可以抢走五百万的钱财,只身逃入中国大陆?

 

明明怎么可以通过走私船潜入上海而安然无恙?

 

而在中国大陆如入无人之境地大打出手,似乎中国大陆基本是一个法律真空社会?

 

这样的道德倾斜却被电影所忽略了。当明明在中国上海大打出手的时候,追逐的是一种个人的利益,一种满足个人私欲的资本,与《蜘蛛侠3》相比,蜘蛛侠那种为了人民与社会安定的崇高动机更代表一个正常社会的健康的欲望与期待。相比之下,《明明》的道德理念是对已有准则的损害,因此,《明明》没有票房,被观众忽略,倒可以减少它的毒性发作。

 

2、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

 

香港电影中最可恶的地方,就是对男女关系混乱的纵容。

 

这个处于中西方阴阳水交界处的特有的地理位置,使其爱情方式既缺乏东方的含蓄,也缺乏西方电影的深情。

 

影片中的吴彦祖扮演的小D是一个花花肠子的男人,充分代表了男人的花心的本色。

 

他的唯一功迹就是到处留爱,在上海的段落,我们可以感知到,与他相好过的那些风尘女子可以用一个连来比方。

 

他用男色勾引女性,眨眼之间,就把女人掀翻到床上。

 

影片中的明明与娜娜都先后是他床上的尤物。

 

先是娜娜,后是明明,两个如出一辙的女人,以如出一辙的方法,上了小D的床。

 

香港电影懒得交待他们之间的情感过程,直接上床就行了。这种爱情方式在好莱坞电影中也并不是那么普遍使用。像007电影里让女人上床也得通过眉来目去几个回合吧,但港片中却不需要任何的前戏铺垫,直接上床就行了。记得印象很深的是张艾嘉导演的《203040》里,张艾嘉扮演的那个老女人也与一个歌星演任贤齐吧很快就上床了,这就是香港影片的特别是倾向于艺术片的电影的共同特点。

 

这两个女人虽然貌不同,但是一个提供资金,一个提供肉身,奔赴了小D实现童年时理想的旅程。

 

这样的爱情哪里有一点温情?

 

想想《蜘蛛侠3》中,蜘蛛侠与她的女友至多就是接一下吻,从来没有表现床上之欢。可见床上戏并不是电影卖座的绝对保证。

 

3、缺乏合理的情节线索。

 

影片的故事情节更是破绽百出,或者说没有基本的故事发展动力。

 

猫哥竟然是小D的母亲,既然称“哥”,竟然又是女性,难怪看了这个电影,会认为这是一部科幻片,更有观众认为猫哥是变性人。

 

猫哥作为一个受丈夫虐待的女人,如何在香港一举成为黑社会的头?这一个关键的情节线在电影里是制造猫哥身份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猫哥是男人,那么,明明是如何得到他的宠爱的?什么样的宠爱可以使明明轻易地得到五百万元?

 

既然猫哥已经许诺过给明明五百万元,但为什么又要穷追不舍?整个电影完全是一个无意义的无事忙。

 

而明明与娜娜的相似,本该演出一出如“双龙会”般的巧合戏剧,但影片根本没有把两个人物的相似处这一戏剧巧合点运用起来,既然搬入了这种面貌相似的俗套,但又没有任何作为,可以看出电影的莫名其妙的构思特点。

 

上海太小,娜娜竟然在上海又见到了小D,这要多大的概率才能实现?影片循着几乎看不见的逻辑线索,让人物在上海到处碰撞,呓语般的“哈尔滨”在影片里成为一个“等待戈多”一样的某种假深刻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一切都放置在像沙子一样不能支撑起来的软情节上。

 

最后在火车上,所有的追索的、逃跑的等各式人物都集中在这里,但是由于人物都没有各自的自我动机,所以一场混战,同样看得观众莫名其妙。

 

阿土与娜娜的爱情同样是速成法的,娜娜既然对小D那么情有独钟,在电影的最后却很快另有所爱。

 

而揭示出来的所有的匣子里的秘密,就是一封母亲留给小D的信,很难想象,值得围绕这个盒子兴师动众吗?所有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忙于一些根本牵动不了江湖动荡的事件。

 

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没有主题,构成了这个电影的惊人的弱智。华丽的人物造型,破碎的电影镜头,不够衔接的蒙太奇组合,加之大量的时空跳跃,令电影连基本的已经弱不禁风的情节叙事都没有叙述清楚。复杂是复杂矣,但是让人糊涂。《蜘蛛侠3》不惜以冗长达到叙事清晰的目标,可以看出,至少好莱坞没有忽悠观众,在诚实性这方面,至少好莱坞对得起观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