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男人花心导致女人对“情”护痛
《生日快乐》的原创故事来自于刘若英,而编剧则是张艾嘉,本来这样的女性组合,可能使该片在表现爱情方面体现出一点细腻与深刻来,但是整个影片却相当的令人失望。
影片中的爱情含量的虚弱、故事情节的俗套都出乎意料。影片中的爱情观念非常成问题,影片中的女性视角,竟然能容忍一个男人的多如牛毛的花心,而女人惧怕感情的受伤,竟然采取了只享受肉体而不进入深层的灵魂交流的处置办法,更令人感到电影已经与通常意义的爱情本质唱了一个完全的反调。
影片可以说从男人与女人两个角度,否决了爱情的忠诚与忠贞,它张扬的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杯水主义,这样的超时尚的观念,出现在张艾嘉的电影中并非是第一次。在她的上一部电影《20、30、40》中,就流露出一种对感情生活的逢场作戏的吟味,而到了本部电影中更变本加厉,讲了一对男女,而其中男人风流,女人游戏,构成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价值观,这样的一对男女相处下来,怎么可能符合爱情作为一种特定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忠诚如一、奉献自我、相许一生的价值观念呢?整个电影就是香港电影中最恶俗的游戏人生的理念的反映,这出自于刘若英与张艾嘉的创作体系中,多少有一点令人感到意外。而这两个人的演艺界身份,恰恰容易产生这样的对爱情的否决态度,从这一点看,我们又多少可以容忍电影在这两点上与传统爱情价值观的严重悖离。
影片以古天乐与刘若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是,影片中的古天乐是一个花花公子,到处沾花惹草,但是刘若英竟然可以视而不见,泰然自若,从不过问。这样的男人的爱情方式,也许只有娱乐圈里的男人才可能做到。而刘若英在影片中更身体力行、见惯不惊地对古天乐走马灯般地更换女友给予原谅。
刘若英对待花心男人的办法,就是拒绝与男人成为深层次的情人,而只成为“相逢可上床,过后不思量”的好朋友,因此,整个电影里绝对没有对花心男友的嫉妒,只是相逢后的笑颜和一夕之欢,这样的爱情,可以说是一种女人的护痛的爱情。女人对男人的本质太了解后,就不敢对男人的花心加以指责,而承认这属于男人的一种本能,她唯一做的就是对男人进行宽容,在宽容的前提下,获得自己从男人那里赏赐的一点爱情杨柳水。
这种女人的爱情态度,在人文主义体系的爱情观里是不存在的。《简爱》可以直接向罗切斯特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强烈的拥有的态度,《乱世佳人》中的赫思佳为了维护爱情可以不择手段,我们看到的这些以人文主义精神支撑的电影里,很难看到对杯水主义爱情的默认与美化。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却可以双凤服凰,这些女人却可以相安无事。可以说,具有“一夫多妻”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另一种面容集结在《生日快乐》中,就出现了影片中刘若英对爱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可以容忍自己爱着的男友频频与别的女人调情上床,而却不加以苛求,只是采取一种唯一的自救的办法,就是不投入自己的感情。
花心男人与无奈女人的感情纠葛,怎么给人一种感动的力量?所以电影也似乎知道这种观念支撑下的电影注定会偏离传统爱情的既有程式,而失去被观众认可的可能,所以在影片的最后设置了一个俗之又俗的俗套,就是古天乐身患绝症,故意离开刘若英,把痛苦留给自己一个人承受。在这里,我们看到,花心男人再次选择了对感情的疏离。如果说刘若英是因为害怕跌入爱情漩涡而只逃避爱情的话,那么,古天乐在这里更是因为不相信爱情的力量可以共同去对付人生的厄难、使爱情在奉献之中放射出感人的光芒,而选择了对爱情的逃离。从表面上看,古天乐不把自己身患绝症的消息告诉刘若英是出于对对方的关爱,但是,他不知道这样的隐瞒与欺骗对于一个爱着他的女人来说,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打击与伤害。他根本不知道,爱情中的相互奉献本来就是经典爱情的题中之义。在没有奉献、只顾自己的爱情中,是注定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感人因子的。
所以,《生日快乐》在结尾虽然鹦鹉学舌地移用了一个世界电影中俗套的“因为爱而选择逃避”的模式,但放在电影确定的“花心男人与薄情女人”的故事基调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使整个电影充溢着轻飘飘的虚假来,与爱的那种倾情投入与飞蛾扑火般的奉献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马楚成导演的这部电影与他基本同时公映的《男才女貌》在感情的含量上可谓是一个地,一个天。《生日快乐》的感情空洞与爱情苍白,源自于编剧的主观立意。尽管同样的导演,但却使电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反差。至于影片中的刘若英的表演也过于苍老,频作小女儿态,已经给人一种勉为其难的感觉。再加上她构思出来的故事,没有一点感人的地方,因此,整个电影对于刘若英来说是很失败的。一个演员也许注定只能承载银幕中的一种形象,当她自己站出来为自己构想情感的意念的时候,便往往露出自己的浅薄与庸俗。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徐静蕾,当年她是一个花瓶,一旦她操纵一种意念,并且负载传载这种意念的主创者的时候,她的平庸与浮浅便表现了出来,这有《梦想照进现实》及之前她的两部电影为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