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传基讲电影》有害论(一)

(2006-12-01 18:18:03)
分类: 个人感触

《周传基讲电影》有害论(一)《周传基讲电影》有害论(一)

{当年这个随便发在西祠里,被一网友转到周的论坛里,周十分生气,严阵以待,见其反应过烈,便中止了。今天在电脑里,看到最后未写完的一点评点,浪费了也可惜,故把旧文搜罗整理了一下,连同后来准备反驳而终于没有发出的内容,罗列在这里,留着一个存念吧。这一次,我已经意识到,没有博客就被人欺的道理,有了博客,就可以欺别人了,呵呵。)

 

 

 

《周传基讲电影》有害论(一)

 

 

朋友一直推荐看周传基的东西,也介绍过周传基的讲座碟片,所以一直留意着,终于在网上下载到了《周传基讲电影》,共计十一集。

 

看了之后,觉得有一些想法。

 

首先,必然肯定周传基的讲课艺术,他的话语很幽默,上课的时候,喜欢瞎掰,讲课内容,可能有一半被这位老人家给瞎掰了,所以,真正的涉及电影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如果周老光顾着讲电影了,可能不一定能看得下去,他的可爱与妙处,就是他的瞎掰。

 

从讲课中的内容里,也可以看出周传基心仍未老。很多涉笔成趣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关于女人的。其实,通俗地话讲,一个男人想女人,两个男人谈女人,三个男人骂女人,大庭广众之下,男人不喜欢谈女人的,绝对是少数派。而教授一般掌握着得天独厚的讲台上的权利,谈谈女人,自然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比如,周传基讲旗袍的时候,的确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他说过去女人的旗袍不会开叉到大腿以上,还真的把张曼玉演的《阮玲玉》中的《小东西》与真正阮玲玉出演的《小东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相形之下,阮玲玉的大腿基本没有露出来,而张曼玉则是白花花的大腿,刷拉拉地流出来了,能注意到这种微妙差异的,可能得益于周教授一方面是过去年代过来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周教授处处留神皆学问吧。

 

周教授还讲到男女的安全距离,不惜做了试验,讲到城市里女人的时尚与开放,等等,这些都使周教授的讲座中,充满着趣味的成份,令人觉得,即使没有觉得拍电影的经验,也至少增加了关于女人的体验。

 

但是,周传基的讲座中,有很多观点是有害的。我感到有害处如下:

 

1、  周传基的侃侃而谈的风趣性,容易把他的个人魅力加诸到他的电影理解上,从而对他的电影理论产生信赖感。但是周传基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一员,他培养的学生中,大多墨守成规,无法与时俱进,使中国电影如鸡肋一般索然无味。周传基作为体制中人,是否有责任?尽管他在讲座中评三点四,但是,他自己在这一体制中做了什么?

 

2、  周传基极其鄙视好莱坞,他号称了解好莱坞,研究好莱坞,所以胆敢大骂好莱坞,而这种腔调,恰恰是电影学院教授的标准腔口。周传基提及好莱坞,就声称好莱坞没有艺术,那么,什么叫艺术?

 

3、  周传基表扬的第五代导演电影,都是不忍卒睹的电影。如他对《黄土地》的表扬,认为这个电影的镜头是开放的,认为张艺谋最好的电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说这个电影的镜头有特点,认为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值得看里面的马啊什么的。在周传基的心中,似乎是没有按照观众心理的喜欢与趣味的。

 

仅就这个讲座而言,周传基称他讲的都是常识,既然是常识,那么,我们就在常识方面反驳一下周传基。

 

一、好莱坞电影的本质是“三分法”吗?

 

周传基在讲座中,把好莱坞电影的技法归纳为“三分法”,就是正打,反打,一个场面的交代镜头。

 

他用“小和尚”的故事,来讲解三分法的可笑。

 

周传基讲三分法的镜头时,是建立在他的“开放式镜头”与“封闭式镜头”这个理论的基础上的。

 

周传基把好莱坞电影总结为“封闭式镜头”,所有的人物,都是向着中心,围绕着核心事件。而“开放式”镜头,周传基认为主要出现在欧洲电影中,认为镜头打破画框的束缚,给人一种无限的空间之感。

 

这样的分类对不对?

 

我感到,周传基在这样进行分类的时候,恰恰是把电影看成一种与绘画一样平面的东西。

 

在周传基的这种理论中,他似乎永远把摄影机作为一个旁观者,因为好莱坞电影有画框,他就认为好莱坞电影是“封闭镜头”,而欧洲电影,随机地表现画面里的人物,就认为这个空间是无限的。

 

周传基的错误,正是在这里。他把镜头永远看成一个旁观者,远远地站在事件的边上。他这种理论,导致了第六代导演风格的出现,我们在《小武》中,可以看到周传基理论的实际运用,镜头在人物的远处,静止着,观望着,摇来摇去,像一个窥视者,按照周传基的理论,这种镜头是“开放的”,是凡用这样的镜头,就是时空无限的。周传基很欣赏《黄土地》中最后打鼓的镜头,因为在周传基看来,这个镜头是开放的,是纪录片式的,是无边无际的。

 

但是,我们要知道,电影还有一种立体空间,恰恰是被周传基鄙视的好莱坞电影镜头,却打破了外在的观望,而是深入到画面里去,把观众带进了画面里面。

 

周传基理解的电影画面,就像一个舞台,一个绘画,而好莱坞电影,却把镜头放到了舞台里面,放到了绘画里面,因为这时候周传基恪守的是外在的观望,他感到好莱坞电影里的画面,全是封闭的。于是,周传基武断地声称好莱坞电影里的镜头,都是封闭的。

 

周传基用静止的绘画的经验来移用到好莱坞电影中,故对好莱坞电影的镜头十分感冒。

 

周传基在讲述开放式的镜头里,用《8 1/2》来讲解费里尼的镜头风格。比如一个镜头,慢慢地摇过,一路所见,有近景,有远景,周传基就认为这个镜头好,认为十分丰富,是开放式的,但是这种摇动的镜头,缓缓地摇过,不过是一幅长长的卷轴画而已,而电影的真正魅力仅仅是一幅平面的图吗?

 

如果好莱坞电影处理这样的镜头,它会对这个场景以一个全景,然后把镜头放到这个画面里去,也就是把观众的眼睛带到电影里去,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这才是好莱坞真正的镜头引人的魅力所在。

 

像最新的好莱坞电影《卡萨诺瓦》中,十分遵循着好莱坞电影的立体空间的概念。比如它表现一个客厅里几个人的矛盾冲突戏时,根本不是中国电影喜欢的外在观望式的冷漠镜头,根本感受不到画框的存在(而这种画框,是周传基喜欢的《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最讨人厌的东西),而是把镜头放置到客厅这一空间里,在人物的运动与形体变化中,展现人物的位置,以及冲突。这时候,观众感到自己没有被摒弃在画面之外,像看一个舞台剧,看一幅绘画一样地冷漠地观看,而是参与到剧中人物的心理体验中去,与他们一起去共同感受现场气氛,这才是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它让观众参与电影,进入电影的氛围中去,而不是中国自命不凡的所谓“开放式镜头”的电影,把观众置于冷漠观望的位置。

 

当周传基用他的两种镜头判定好莱坞的可恶时,实际上,本质是源自于周传基陈旧的电影理论,或者对好莱坞缺乏真正的了悟与透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