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论为官之道

(2010-02-07 10:11:45)
标签:

阳货

为官之道

国家政治

君王

孔子

鲁国

杂谈

分类: 政论人生

出仕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孔子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孔子是一个有原则性的人,违背自己的政治意愿,一味贪图功名利禄去做官的苟且之事,他是不干的。

阳货见孔子的故事,典型地说明了孔子立身处世,对待进退去留的态度。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弄权术、耍阴谋,名声很坏。他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阳货就利用当时的礼节,馈赠孔子一个小猪。照礼,孔子应当亲自去回拜。但孔子实在是不想见这个人,就特意等到阳货不在家的时间前往拜谢,恰巧在路上碰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你身怀道德学问之宝,却不出来为国家指点迷津,这算是仁义吗?不可以的。你很想为官做事,却屡屡错失时机,这算是明智吗?不可以的。时光一天天过去了,年岁不会等待你呀!孔子一直未开口,到这时才说: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他用“我将要出仕为官了”这样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应付阳货,事实上,在阳货当权之时,孔子从未出来做官,因为他不愿意辅助这样的小人。

孔子在鲁国弃官而去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为官之道。“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件事:鲁定公14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为政三个月,鲁国大有起色。与鲁为邻的齐国,害怕鲁国用孔子对自己不利,因此设计,选了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馈赠给鲁国,以迷惑 鲁君,破坏孔子为政。季桓子与鲁君前往观看,不但接受了,而且连续三日不理朝政。孔子对此大为不满,深感失望,于是便辞官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孔子的为官之道,有以下要点:

一是为官要有真才实学。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古人为官,上朝议事时各立于其位,叫做职位。孔子告诉弟子们,不要发愁得不到职位,应该愁得是自己有没有立在这个位子上的真才实学。不要发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要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类似这样的话,在《论语》中出现了4次之多。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等等,可见孔子是反复叮咛,语重心长。子张请教老师怎样求取官职谋得俸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他告诉子张,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可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要多看,有不懂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感到踏实的也要谨慎地行事,这样就可以减少懊悔。说话少有过失,做事少有懊悔,求取官职谋得俸禄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学会多听多看,就能开阔眼界。学会辨惑释疑,就能获得真知。学会慎言慎行,就能少走弯路。这正是一个人谋生求职必须打牢的根基。

二是为官要勤政惠民。子张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你在这个位子上,就要不知疲倦地去工作。执行政令、推行政事,都要尽忠职守。孔子认为,为政者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政字的含义就是要端正自己,你率先端正自己,谁还敢不端正呢?孔子对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郑国为相22年的子产十分赞赏,认为他有符合君子之道的四种美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行己也恭”,是指他的操守品行端庄而谦恭;“事上也敬”,是指他侍奉君王认真而敬业;“养民也惠”,是指他教养民众并给予恩惠;“使民也义”,是指他役使民众符合道义。在当时,主要是不违农时,尽量不伤害民众的切身利益。这“恭”、“敬”、“惠”、“义”四种美德,也就是孔子所强调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具体化。

三是为官要先敬其事,后谋其食。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出仕为官,侍奉君王,首先要恪尽职守,把本职工作做好,获取俸祿的事要放在后面。他把那种不思敬业,只为谋求功名利祿的人,称之为“鄙夫”,也就是见识短浅、品行不端的小人。这种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职位,那就会为了保官而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样的人,是不可与之共事的。孔子提出,君子有九件事情要多加考虑,其中三件对为官者格外重要,这就是:“言思忠”,“事思敬”,“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四是为官要求实名,而不能务虚名。求实名,古人叫做“达”;务虚名,古人叫做“闻”。孔子告诉混淆了二者区别的子张: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所谓“达”,就是秉性率直而又愿意做符合道义之事,善于察人之言,观人之色,每每谦让于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为官必然事事通达,在大夫家为官也必然事事通达。所谓“闻”,就是表面上似乎有仁德,实际的行为却违背仁德,常常以仁者自居而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诸侯国为官必然会沽名钓誉,在大夫家为官也必然会沽名钓誉。他告诉在莒父当县长的子夏: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办事情不要只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他告诉曾任鲁、卫两国之相的子贡,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士”,第一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说,在行为上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之国,决不辱没君王的使命。第二要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就是说,宗族中称赞他孝敬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长者。第三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说话一定要讲信誉,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子贡和子夏都是孔门的拔尖人才,为官颇有政绩,的确是实现了孔子关于“达”的要求。

五是为官要光明正大,不能献媚欺君。子路请教老师应当怎样侍奉君王,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不能阳奉阴违地欺骗君王,但是在必要时要敢于犯颜直谏,当面提出批评和意见。有个叫季子然的问孔子,子路和冉有可以称为大臣吗?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他认为,我们所说的大臣,是指那些以仁义之道侍奉君王的人,如果仁义之道行不通,宁可辞职不干。如今的子路和冉有,可以称得上具备这样条件的大臣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一切顺从君王吗?孔子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违背道义去杀父亲、杀君主这样的事,他们是不会顺从的。

六是为官要坚持原则,进退有度。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要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地学习这个道,誓死捍卫这个道。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为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如果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因为不积极努力而贫穷和卑贱,那是耻辱。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贵起来,那也是耻辱。他称赞卫国的大夫史鱼是个刚直不阿的人: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像箭一样直。他称赞卫国的大夫遽伯玉是个真正的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为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论语.卫灵公》)。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讲到这个问题,意在强调做官的原则性,不能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

孔子的为官之道,对于当今时代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也是颇有教益的。

(贾 陆 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