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五辞黄鹤楼
(2025-02-04 08:53:34)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原创,侵权必究)
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和兄长。开元十五年(727),孟浩然时年38岁、李白26岁。当李白听说孟浩然要“烟花三月下扬州”,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见、交流。李白正在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发愁时,听得孟浩然吟诵“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时突发灵感,当即吟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一时间,这首诗传遍大江南北、穿透时空,使黄鹤楼成为一千多年的打卡地,也成为李、孟二人友谊的千古见证。
其实,孟浩然除了这次“西辞黄鹤楼”,还有另外4次与友人会面后辞别或提到黄鹤楼。
诗一、《江上别流人》:“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自洛之越”漫游吴越后返武昌,与一位正遭流放的朋友相遇。二人“分飞黄鹤楼”,孟浩然返回襄阳,而这位朋友将“流落苍梧野。”不知此次分别后,我们何时才能挽袖相见?
这位遭贬流放的流人是谁?好奇心使我遍查孟集,找到一位高度疑似的人。《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原来孟浩然早在开元十三年(725)初次入洛时,便去拜访才子、时任唐代拾遗袁太祝,但是他已被流放到江岭(江南的大庾岭,今广东一带)。听说大庾岭梅花开得早,但那里的梅花哪里比得上北地家乡的春光好呢?
这次二人在黄鹤楼不期而遇,但是袁拾遗却又被流放到荒野的苍梧(今广西省梧州市)。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诗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大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秋,孟浩然入蜀游历途经江夏鹦鹉洲(今武汉市汉阳区),在鹦鹉洲送别同乡好友襄阳人王迥到长江下游。孟浩然回顾昔日登上黄鹤楼看到的鹦鹉洲景色,把所见的江、洲、禽、舟人、浣女、芦花、杜若等勾勒在一起,釆用黄鹤楼俯看鹦鹉洲的视角,和朋友相约“君行采采莫相忘。”视野开阔、别具一格。
诗三、《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从末句与朋友相约像神仙一样漫游名山大川看,似为开元十六年(728)长安应试落第后的某年春天,孟浩然在襄阳岘首山送别朋友元公到鄂渚(今武汉市武昌区西长江中)寻访道观主持张骖鸾。今天在岘首山下汉江的蛟浦潭为你送行,不日你将一睹江中黄鹤楼的雄姿了。张观主定会送你一根青竹杖,陪你去游白蘋洲。
诗四、《泝江至武昌》:“家本洞湖上,岁时归思催。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大约在开元十五年(727)冬,孟浩然从扬州溯江返襄阳经武昌时。且看武昌柳的那边,隐约掩映着楼台亭阁。
当然,唐代的武昌治所在今鄂州市,但这并不影响孟浩然从武昌溯江至江夏(今武汉市武昌)返回襄阳。在江夏他一定会在船上遥看黄鹤楼,回忆他与黄鹤楼的不解之缘。
“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此处的“楼台”,应该也包括黄鹤楼吧?
2025-01-11
18:00
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和兄长。开元十五年(727),孟浩然时年38岁、李白26岁。当李白听说孟浩然要“烟花三月下扬州”,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见、交流。李白正在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发愁时,听得孟浩然吟诵“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时突发灵感,当即吟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一时间,这首诗传遍大江南北、穿透时空,使黄鹤楼成为一千多年的打卡地,也成为李、孟二人友谊的千古见证。
其实,孟浩然除了这次“西辞黄鹤楼”,还有另外4次与友人会面后辞别或提到黄鹤楼。
诗一、《江上别流人》:“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自洛之越”漫游吴越后返武昌,与一位正遭流放的朋友相遇。二人“分飞黄鹤楼”,孟浩然返回襄阳,而这位朋友将“流落苍梧野。”不知此次分别后,我们何时才能挽袖相见?
这位遭贬流放的流人是谁?好奇心使我遍查孟集,找到一位高度疑似的人。《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原来孟浩然早在开元十三年(725)初次入洛时,便去拜访才子、时任唐代拾遗袁太祝,但是他已被流放到江岭(江南的大庾岭,今广东一带)。听说大庾岭梅花开得早,但那里的梅花哪里比得上北地家乡的春光好呢?
这次二人在黄鹤楼不期而遇,但是袁拾遗却又被流放到荒野的苍梧(今广西省梧州市)。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诗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大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秋,孟浩然入蜀游历途经江夏鹦鹉洲(今武汉市汉阳区),在鹦鹉洲送别同乡好友襄阳人王迥到长江下游。孟浩然回顾昔日登上黄鹤楼看到的鹦鹉洲景色,把所见的江、洲、禽、舟人、浣女、芦花、杜若等勾勒在一起,釆用黄鹤楼俯看鹦鹉洲的视角,和朋友相约“君行采采莫相忘。”视野开阔、别具一格。
诗三、《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从末句与朋友相约像神仙一样漫游名山大川看,似为开元十六年(728)长安应试落第后的某年春天,孟浩然在襄阳岘首山送别朋友元公到鄂渚(今武汉市武昌区西长江中)寻访道观主持张骖鸾。今天在岘首山下汉江的蛟浦潭为你送行,不日你将一睹江中黄鹤楼的雄姿了。张观主定会送你一根青竹杖,陪你去游白蘋洲。
诗四、《泝江至武昌》:“家本洞湖上,岁时归思催。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大约在开元十五年(727)冬,孟浩然从扬州溯江返襄阳经武昌时。且看武昌柳的那边,隐约掩映着楼台亭阁。
当然,唐代的武昌治所在今鄂州市,但这并不影响孟浩然从武昌溯江至江夏(今武汉市武昌)返回襄阳。在江夏他一定会在船上遥看黄鹤楼,回忆他与黄鹤楼的不解之缘。
“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此处的“楼台”,应该也包括黄鹤楼吧?
后一篇:孟浩然坐船游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