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庐山情(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2025-02-04 08:51:05)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2025-01-10
17:58
孟浩然一生中,有两次旅途远、时间长的远行,一次是开元十五年(727)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次是开元十七年(729)夏秋之交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2次旅行,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是遍游祖国山水,二是交友、寻访故人。其中,庐山是他这2次游历的重要节点和中转之地。
一、赴扬州途中经过庐山,到扬州的路程走了一半
诗一、《彭蠡湖中望庐山》。“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孟浩然夜宿彭蠡湖(鄱阳湖古称)船上,船工通过月亮周围的光圈,预知明晨天要起风,笫二天果然一展平湖中烟波浩漫无际。“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yn)黕(dn)容霁色,峥嵘当晓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由远及近再特写,描述了匡山气压九江的雄伟景色和太阳照射香炉峰、瀑布喷成七彩长虹的壮丽。
孟浩然一直以来追慕尚子(尚长,东汉河内朝歌人,隐居不仕,儿女婚事办完后游历五岳名山,不知所终),这次见到庐山,更加怀念东晋高僧、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大师。
孟浩然诗中点明了此次经过庐山和下扬州的关系:我从这里路过,到扬州的路程才走了一半。“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捎个信给山里岩栖的隐士们,等我到扬州办完事后,一定来和你们共同隐居。
二、开元二十一年(733)漫游吴越还乡途中经过庐山
诗二、《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返程扬帆航行几千里,一直都未见到一座名山。直到把舟船停泊在浔阳(今九江市)城郭下,方始望见那挺拔秀丽的香炉峰。我曾经读过晋代高僧慧远的传记,永远怀念他飘然出世、超脱尘俗的仙踪。东林精舍近在眼前,只听得晚钟声声、余音袅袅。
唐代王维很欣赏这首诗,因此为孟浩然作画,并题道:“维尝见孟公吟曰:‘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又吟云:‘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余因美其风调,至所舍图于素幅。”清人王士祯也极为推崇,评:“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诗三、《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一灯如悟道,为照客心迷。”这首诗应是孟浩然733年漫游吴越返乡经湘赣之游由赣水下至庐江时。我乘船在庐江航行途经庐山,从松门进入虎溪。听闻你寄身寺院,过着幽静、自由的生活。佛地的石镜能使山上的妖精胆怯,禅院里的树枝是处在恐怖之中鸽子的栖息地。佛法之灯能使信众悟彻佛法之道,照亮信佛者的迷惑之心。
诗四、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从吴越返襄阳途中,由浔阳经洞庭湖至汨罗江凭吊屈原。《自浔阳泛舟经明海》:“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从末四句可以看出,孟浩然虽然经历了长安科考失利的打击,但是漫游吴越后弥补了心灵的创伤,仍念念不忘寻求仕进、等待诏入朝廷做事,就像长安上林的大雁,期待能冰消雪化之后飞回皇家林苑。
三、长安科考失利时怀念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
开元十六年(728)秋,孟浩然在长安落第,求仕不得,心情悲伤。他给远上人(姓远的僧人)寄信,由此怀念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
诗五、《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四、在襄阳病后过岘山龙泉寺,引用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虎溪之典故
诗六、《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釆蜂蜜。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据《庐山记》:东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慧远送客不过溪。一日送陶渊明、陆静修,不觉过溪,则听虎啸,三人大笑而别。未两句以慧远比易、业二僧,以陶渊明自比,并以三人告别事比喻今日三人告别事。
慧远大师曾在襄阳师从释道安传经讲法,建有好几座寺院,并且岘山过去有老虎洞,洞中有溪水流出,人们也称之为“虎溪”。这一典故孟浩然用之自然、贴切,虽千年之后,慧远、孟浩然遗迹尚存,读来仍觉亲切。
孟浩然诗中还多次提及与庐山相关的谢灵运、陶渊明等历史人物,此不赘述。
一、赴扬州途中经过庐山,到扬州的路程走了一半
诗一、《彭蠡湖中望庐山》。“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孟浩然夜宿彭蠡湖(鄱阳湖古称)船上,船工通过月亮周围的光圈,预知明晨天要起风,笫二天果然一展平湖中烟波浩漫无际。“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yn)黕(dn)容霁色,峥嵘当晓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由远及近再特写,描述了匡山气压九江的雄伟景色和太阳照射香炉峰、瀑布喷成七彩长虹的壮丽。
孟浩然一直以来追慕尚子(尚长,东汉河内朝歌人,隐居不仕,儿女婚事办完后游历五岳名山,不知所终),这次见到庐山,更加怀念东晋高僧、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大师。
孟浩然诗中点明了此次经过庐山和下扬州的关系:我从这里路过,到扬州的路程才走了一半。“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捎个信给山里岩栖的隐士们,等我到扬州办完事后,一定来和你们共同隐居。
二、开元二十一年(733)漫游吴越还乡途中经过庐山
诗二、《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返程扬帆航行几千里,一直都未见到一座名山。直到把舟船停泊在浔阳(今九江市)城郭下,方始望见那挺拔秀丽的香炉峰。我曾经读过晋代高僧慧远的传记,永远怀念他飘然出世、超脱尘俗的仙踪。东林精舍近在眼前,只听得晚钟声声、余音袅袅。
唐代王维很欣赏这首诗,因此为孟浩然作画,并题道:“维尝见孟公吟曰:‘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又吟云:‘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余因美其风调,至所舍图于素幅。”清人王士祯也极为推崇,评:“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诗三、《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一灯如悟道,为照客心迷。”这首诗应是孟浩然733年漫游吴越返乡经湘赣之游由赣水下至庐江时。我乘船在庐江航行途经庐山,从松门进入虎溪。听闻你寄身寺院,过着幽静、自由的生活。佛地的石镜能使山上的妖精胆怯,禅院里的树枝是处在恐怖之中鸽子的栖息地。佛法之灯能使信众悟彻佛法之道,照亮信佛者的迷惑之心。
诗四、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从吴越返襄阳途中,由浔阳经洞庭湖至汨罗江凭吊屈原。《自浔阳泛舟经明海》:“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从末四句可以看出,孟浩然虽然经历了长安科考失利的打击,但是漫游吴越后弥补了心灵的创伤,仍念念不忘寻求仕进、等待诏入朝廷做事,就像长安上林的大雁,期待能冰消雪化之后飞回皇家林苑。
三、长安科考失利时怀念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
开元十六年(728)秋,孟浩然在长安落第,求仕不得,心情悲伤。他给远上人(姓远的僧人)寄信,由此怀念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
诗五、《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四、在襄阳病后过岘山龙泉寺,引用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虎溪之典故
诗六、《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釆蜂蜜。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据《庐山记》:东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慧远送客不过溪。一日送陶渊明、陆静修,不觉过溪,则听虎啸,三人大笑而别。未两句以慧远比易、业二僧,以陶渊明自比,并以三人告别事比喻今日三人告别事。
慧远大师曾在襄阳师从释道安传经讲法,建有好几座寺院,并且岘山过去有老虎洞,洞中有溪水流出,人们也称之为“虎溪”。这一典故孟浩然用之自然、贴切,虽千年之后,慧远、孟浩然遗迹尚存,读来仍觉亲切。
孟浩然诗中还多次提及与庐山相关的谢灵运、陶渊明等历史人物,此不赘述。
前一篇:孟浩然到没到过广西?
后一篇:孟浩然五辞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