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卢明府泛舟回作
(2023-11-25 15:04:44)
标签:
文化情感旅游历史教育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百里行春返,清流逸兴多。
鹢舟随雁泊,江火共星罗。
已救田家旱,仍医俗化讹。
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
高岸迷陵谷,新声满棹歌。
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
参考译文
1、坐船行程百里巡视春耕返回,清澈的河流让人产生很多安逸的兴致。
2、画有鹢鸟的舟船随着大雁的栖息而停泊,晚上江面的渔火与天上的星罗共辉映。
3、虽已解救了田家的旱情,但仍然不能放松,要继续医治民俗化教间的讹误。
4、文章应该鼓励推崇卢象这样的后辈,卢明府的诗歌和《诗经》国风、大小雅一样激荡着颓废的世风。
5、高高的江岸遮迷了山陵和深谷,满船荡溢着卢象年轻的新声和船声。
6、犹当怜惜我这个不才的士子,满头白头仍未登科考中进士。
注释
题目:一作《陪卢明府泛舟回岘山作》。另据毛校记元本无“作”字。卢明府:即卢象,时为襄阳县令,故称明府,详《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注。
1、行春:汉制,太守于春季巡视所辖州县,以劝农桑,称为行春。唐代仍有此遗风。逸兴:幽雅的兴致。
2、雁泊:一作“鸟泊”、“雁没”。鹢舟:鹢本鸟名,古人常画鹢鸟于船头,故称船为鹢舟。详《与黄侍御北津泛舟》注。江火:渔火,江面渔船上的灯火。罗:罗列。
3、医:一作“忧”、“移”。俗化:风俗教化。一作“里化”。讹:不正。
4、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小雅。古代文人把风雅不仅看成诗歌创作的典范,而更重视它的教化功能。这里指卢象的诗歌。颓波:衰颓的风尚。
5、迷:遮迷。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6、不才子:一作“不调者”,浩然自谦之词。登科:古时称考中进士为登科。
简析
本诗应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春,诗人随好友、县令卢象泛舟巡视农事返回而作。
百里汉江激起了诗人的逸兴。随县令治理农事并关心民风,发出了“文章推后辈”、“新声满棹歌”的赞叹。又联想自己白首未登科、入仕无门,感慨万端。
诗里有行春赏景的逸兴,有救田家旱和医俗化讹的善举,有对卢县令才能的赞赏,也有对自己不遇的感伤。
浩然用年轻有为的卢象对比衬托自己的坎坷和穷途,但却是赞许、羡慕嫉妒而不恨。
对“鹢舟随雁泊,江火共星罗。”刘辰翁评:下句胜。但李梦阳却很欣赏上句,说:“他妙在鹢、雁,何云下句胜。”总之,这两句的意境是颇为优美的。
百里行春返,清流逸兴多。
鹢舟随雁泊,江火共星罗。
已救田家旱,仍医俗化讹。
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
高岸迷陵谷,新声满棹歌。
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
参考译文
1、坐船行程百里巡视春耕返回,清澈的河流让人产生很多安逸的兴致。
2、画有鹢鸟的舟船随着大雁的栖息而停泊,晚上江面的渔火与天上的星罗共辉映。
3、虽已解救了田家的旱情,但仍然不能放松,要继续医治民俗化教间的讹误。
4、文章应该鼓励推崇卢象这样的后辈,卢明府的诗歌和《诗经》国风、大小雅一样激荡着颓废的世风。
5、高高的江岸遮迷了山陵和深谷,满船荡溢着卢象年轻的新声和船声。
6、犹当怜惜我这个不才的士子,满头白头仍未登科考中进士。
注释
题目:一作《陪卢明府泛舟回岘山作》。另据毛校记元本无“作”字。卢明府:即卢象,时为襄阳县令,故称明府,详《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注。
1、行春:汉制,太守于春季巡视所辖州县,以劝农桑,称为行春。唐代仍有此遗风。逸兴:幽雅的兴致。
2、雁泊:一作“鸟泊”、“雁没”。鹢舟:鹢本鸟名,古人常画鹢鸟于船头,故称船为鹢舟。详《与黄侍御北津泛舟》注。江火:渔火,江面渔船上的灯火。罗:罗列。
3、医:一作“忧”、“移”。俗化:风俗教化。一作“里化”。讹:不正。
4、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小雅。古代文人把风雅不仅看成诗歌创作的典范,而更重视它的教化功能。这里指卢象的诗歌。颓波:衰颓的风尚。
5、迷:遮迷。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6、不才子:一作“不调者”,浩然自谦之词。登科:古时称考中进士为登科。
简析
本诗应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春,诗人随好友、县令卢象泛舟巡视农事返回而作。
百里汉江激起了诗人的逸兴。随县令治理农事并关心民风,发出了“文章推后辈”、“新声满棹歌”的赞叹。又联想自己白首未登科、入仕无门,感慨万端。
诗里有行春赏景的逸兴,有救田家旱和医俗化讹的善举,有对卢县令才能的赞赏,也有对自己不遇的感伤。
浩然用年轻有为的卢象对比衬托自己的坎坷和穷途,但却是赞许、羡慕嫉妒而不恨。
对“鹢舟随雁泊,江火共星罗。”刘辰翁评:下句胜。但李梦阳却很欣赏上句,说:“他妙在鹢、雁,何云下句胜。”总之,这两句的意境是颇为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