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天台山
(2023-11-12 19:43:41)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教育情感 |
分类: 孟浩然诗歌研究 |
唐
孟浩然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译文
1、我的朋友太乙子,餐霞饮露,养性修真,隐居睡卧在赤城山上。
2、我不忌惮恶溪的水名,急欲寻路攀登到天台主峰华顶山上去。
3、扬起风帆横渡大海而行;登上天台山,勒马依凭白云而歇宿。
4、在那高高的青翠微淡的山色里,遥望远处有一座石梁桥,横空飞架在两崖之间。
注释
题目:一作《寻天台山下》,孟浩然诗至少有8次提到天台山。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
1、友:一作“爱”。太乙子:一作“太一子”,天台山道士,生平未详。孟集另有《越中逢天台太乙子》。餐:一作“湌”或“飡”,餐霞:道家以为餐霞饮露可以成仙。卧:隐卧、隐居。赤城:赤城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登天台山必经此山。
2、华顶:天台山最高峰,山上多悬崖、峭壁、瀑布。惮(dàn):畏惧、害怕。恶溪:水名,今称好溪,在浙江省,源出缙云县东北,南流经丽水注入大溪。《新唐书·地理志》:“丽水县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又《元和郡县志》:“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言浩然不惮“恶溪”之名,仍然前往。
3、凭:靠,凭云:一作“凭君”,非,本处言其高峻。截海:横渡大海,因天台近海,游人可经海路登山。此句看出,此次游天台,先渡船赴海上游览而来,正与《宿天台桐柏观》“海行信风帆”相合。
4、翠微:山间带有青翠之色的云气,此指青山。石梁:一作“石桥”,指天台山石桥,一地二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一统志》谓石梁广不盈天,长数十丈,下临绝涧。予游其地,长三丈许,僧与行人,每经行焉。”
简析
本诗应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漫游吴越期间。声名卓著的天台山,历来为文人道士求仙览胜之地,相传汉代刘晨、阮肇曾入山采药遇仙,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居于此,并辟有桐柏观。孟浩然不惮恶溪之名,扬帆截海,主要在于为寻访旧友、登天台访道。全篇气势雄壮,笔墨酣畅。
明代李梦阳评:华顶、恶溪,极有照应。扬帆截海行,更雄。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译文
1、我的朋友太乙子,餐霞饮露,养性修真,隐居睡卧在赤城山上。
2、我不忌惮恶溪的水名,急欲寻路攀登到天台主峰华顶山上去。
3、扬起风帆横渡大海而行;登上天台山,勒马依凭白云而歇宿。
4、在那高高的青翠微淡的山色里,遥望远处有一座石梁桥,横空飞架在两崖之间。
注释
题目:一作《寻天台山下》,孟浩然诗至少有8次提到天台山。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
1、友:一作“爱”。太乙子:一作“太一子”,天台山道士,生平未详。孟集另有《越中逢天台太乙子》。餐:一作“湌”或“飡”,餐霞:道家以为餐霞饮露可以成仙。卧:隐卧、隐居。赤城:赤城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登天台山必经此山。
2、华顶:天台山最高峰,山上多悬崖、峭壁、瀑布。惮(dàn):畏惧、害怕。恶溪:水名,今称好溪,在浙江省,源出缙云县东北,南流经丽水注入大溪。《新唐书·地理志》:“丽水县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又《元和郡县志》:“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阻险,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言浩然不惮“恶溪”之名,仍然前往。
3、凭:靠,凭云:一作“凭君”,非,本处言其高峻。截海:横渡大海,因天台近海,游人可经海路登山。此句看出,此次游天台,先渡船赴海上游览而来,正与《宿天台桐柏观》“海行信风帆”相合。
4、翠微:山间带有青翠之色的云气,此指青山。石梁:一作“石桥”,指天台山石桥,一地二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一统志》谓石梁广不盈天,长数十丈,下临绝涧。予游其地,长三丈许,僧与行人,每经行焉。”
简析
本诗应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漫游吴越期间。声名卓著的天台山,历来为文人道士求仙览胜之地,相传汉代刘晨、阮肇曾入山采药遇仙,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居于此,并辟有桐柏观。孟浩然不惮恶溪之名,扬帆截海,主要在于为寻访旧友、登天台访道。全篇气势雄壮,笔墨酣畅。
明代李梦阳评:华顶、恶溪,极有照应。扬帆截海行,更雄。
前一篇: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后一篇:寄天台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