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浩然不达而卒的病理探析

(2023-11-05 21:34:41)
标签:

文化

旅游

教育

孟浩然是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卒于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终年52岁。他一生居住在襄阳城南7、8里处岘山脚下的冶城南园,去世后也葬在家园附近的凤林山南。
《旧唐书孟浩然传》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不达而卒,一方面是感叹以孟浩然的诗名没有在仕途上取得功名,另一方面也是感叹他52岁未满即因病去世。
关于孟浩然的疾病,《新唐书孟浩然传》的记载是:“开元末,病疽背卒”,《唐才子传孟浩然传》说:“开元末,王昌龄游襄阳,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动疾而终。”按照同时代的唐代宜城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的:“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既然是病己好了,怎么又会吃海鲜而终呢?
这里我们从孟浩然的10首提及自己疾病的诗中来看看,是哪些疾病造成孟浩然不达而卒。
一、孟浩然年青时身体无大碍,但是精神上开始有负担
《晚春卧病寄张八》:“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林园久不游,草木一何盛。”这回孟浩然病的看来稍有点重,以至自己的家园都没有游玩了,草木长的很茂盛。好在这个时候孟浩然才30多岁,问题应该不大。从“贾谊才空逸,安仁鬓欲丝。”句看,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所作《秋兴赋》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即两鬓黑白夹杂。作者以安仁自比,应该在32岁左右的年华。
这时孟浩然诗名己满天下,但仍是布衣,所以他“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担心自己尚未展翅高飞便老死山林。虽有盛名但一直科举不利、友人举荐失利,应该说他有时还是非常焦虑的。
《李氏园林卧疾》:“伏枕嗟公干,归山羡子平。”我在卧病中叹息被杀的建安七子刘桢,羡慕东汉尚长归隐山林。此文约作于诗人初次入洛的第二年春天,即开元十四年(726),37岁。
二、一首诗造成了壮年孟浩然的终身不达,并开始失眠
《岁暮归南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没有才能被圣明的君主弃用,又因身体多病和老朋友们疏远了。“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夜里心中装着忧愁久久不能入睡,隔窗望去只有冷清的松影月光。这首诗当作于长安应试落第之后的开元十六(728)年冬,孟浩然39岁。
当王维邀孟入内署,孟浩然把这首诗诵奏给唐玄宗时,孟浩然就已注定终身不达了。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慨然、诬我,这是很气愤了,放还南山己经是很轻的惩罚了。
笔者认为,这是不达的原因之一,一直欣赏、提携孟浩然的宰相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在736年11月被贬为荆州刺史,朝廷一直被奸佞把持,这恐怕是孟浩然不达的重要原因。
此后孟浩然“自洛之越”,“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有一年春节时在乐城生病了。《初年乐城馆中卧疾怀归作》:“徒对芳尊酒,其如伏枕何。”自己卧病在床,只能空对香杯美酒。这首诗应是孟浩然“自洛之越”期间,大致在733年,这一年孟浩然44岁,正值壮年。虽然在外地染疾,但不久痊愈。
三、老年孟浩然身体虽有疾但仍无大碍,一直念念不忘入仕
《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孟浩然晚年的一个冬天中午,孟浩然病好后听到附近龙泉寺的钟声,于是他去拜访易、业2位僧人,顺便也散散心、消消病。具体什么病不得而知,但是孟浩然的身体应该还不错,“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伴岸采蜂蜜。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他还爬到半山腰的岘山山洞里去看钟乳石、采蜂蜜,玩到晚上很晚才回家。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伏枕旧游旷,笙簧劳梦思。平生重交结,迨此令人疑。”卧病后老朋友都疏远了,我常在梦中思念往日的友谊、和谐。平生重视交结朋友,久病不出令人生疑。这时孟浩然己是50岁了,除了身体的疾病,思想上仍然想着入仕的事:“壮图衰未立,斑白恨吾衰。”壮丽的图谋还未实现,可恨己两鬓斑白、身体衰老了。
《送席大》:“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我了解你一生不幸的命运,我们是同病同忧。从“道路疲千里,乡园老一丘”看,此文在诗人晚年。这句只是说和朋友同病相怜,身体并无恙。
四、老年孟浩然的病亦不致命,但是过量饮酒、吃河鲜,暴食暴饮,引起旧病复发,还有可能是引发急性胰腺炎
孟浩然喝酒就己经误过一次大事。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到长安,向韩廷举荐他,结果约定时间到了恰好孟浩然有朋友来访,剧饮欢甚。别人提醒他说:“你与韩公约好了”,孟浩然却叱曰:“业己饮,遑恤他。”卒不赴。这也是他不达的原因之一。
孟浩然去世前2年仍爱好宴饮,并且在病中仍然无节制。《宴张别驾新斋》:“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大家给我这么多的赞扬、鼓励,可恨我衰老多病能力不够。这是在庆祝张别驾迁新斋时带病宴饮。
《重酬李少府见赠》:“养疾衡檐下,由来浩气真。”养病于贫寒的家园,浩然之气在心中长存。“致敬惟桑梓,邀欢即主人。”招待朋友就自己农家所有,主人尽量使客人欢乐尽兴。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七(739)年,孟浩然50岁,孟去世的前一年。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斗酒须寒兴,明朝难重持。”孟浩然病中陪朋友尽兴地豪饮,怕以后没有机会再奉陪了。
《送王昌龄之岭南》:“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己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襄阳,没有生绢及细麻相赠,只有乡味槎头鳊招待。自己抱有积旧难治的疾病,仍陪王昌龄吃着槎头鳊畅饮。
终于悲剧发生了。开元二十八(740)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
这个“鲜”字,有的说是泥鳅、河虾、鳝鱼,我怀疑就是槎头鳊。“土毛无缟织,乡味有槎头。”“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
当年杜甫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看来杜甫也认为孟浩然是吃槎头鳊喝酒引发了背疽旧疾吧?
进一步诊断,即使背疽复发,也不应该这么快去世吧?从“相得甚欢,浪情宴谑”看,应该是暴食暴饮引发了急性胰腺炎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