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 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2013-11-06 09:45:41)
分类: 评论一:认识鲁迅

鲁迅反思传统文化失败根源的发现之一

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1918年年初,周树人加入《新青年》编辑部,5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问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这是一种象征:经过20的上下求索,周树人化蛹为蝶,蜕变成鲁迅了。同年8月20日,鲁迅在给他的挚友许寿裳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两段文字,对我们认识鲁迅至关重要。

    第一段文字,鲁迅自述他在这一年年初经历的一场思想变迁:

 

    历观国内无一佳象,而仆则思想颇变迁,毫不悲观。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类,若以人类为着眼点,则  中国若改变,固足为人类进步之验(以如此国而尚能改良故),若其灭亡,亦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大约将来人道主义终当胜利,中国虽不改进,欲为奴隶,而他人更不欲用奴隶;则虽渴想请安,亦是不得其主顾,止能佗傺而死。如是数代,则请安磕头之瘾渐淡,终当难免于进步矣。此仆之所为乐也。”(11-354)

 

    鲁迅这次思想变迁的核心内容,是从人类的高度——“人”的意识,确信将来人道主义终当胜利。选择人道主义作为文化理想而投身启蒙运动,标志着鲁迅终于完成了文化选择。这段文字的后半部分,鲁迅以他独特的幽默,调侃中国人奴隶意识的沉重和根深蒂固,也许就在此时,《阿Q正传》开始酝酿了。《阿Q正传》一开头说,“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后来,在《〈阿Q正传〉的成因》里,鲁迅又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中似乎确已有好几年了”。(3-378)

    第二段文字是说《狂人日记》的创作灵感是怎样触发的:

 

    偶读《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11-353)

 

    我们可以推测,偶读《通鉴》的时间,大约是完成文化选择后、创作《狂人日记》前的1918年3、4月间的某一天,也许是深夜——鲁迅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写作和思考。夜深人静,偶读《通鉴》时读到的某些历史事实,勾起鲁迅前半生上下求索中存留在脑海里的无数思想的断断片片,祖辈父辈经验的长毛作乱,自己亲历的辛亥革命,读过的正史、野史、笔记的种种骇人听闻……纷至沓来,拥聚在脑海里,头绪纷繁,一时当然不大可能梳理清楚;然而,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失败根由的宏观感悟却突然形成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食人”是隐喻,既喻指对人的肉体的压榨和屠戮,也喻指对人的灵魂、精神的禁锢和虐杀。也许,对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的文化思想家鲁迅来说,这是他一辈子最为至关重要的发现。

    为什么10年前,鲁迅倡导的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文艺运动,还没有开始就不了了之,鲁迅自己也陷入漫长的沉默?不说客观原因,只说鲁迅自己的原因。简单的说,10年前,鲁迅还没有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他探索的国民劣根性虽然颇有心得,然而,没有对民族文化失败根源的探索成果作为支撑,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文艺运动就根基松动,经不起拷问,稍一碰壁,即使是运动的倡导者自己也难以为继了。

    为什么10前周树人在日本办《新生》杂志、倡导文艺运动时,没有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简单的说,10前的周树人的文化思想比较驳杂,既有传统的救民于水火的儒家精神,也有科学救国的维新思潮,而对尼采的超人哲学则更是情有独钟;不能说没有人道主义思想,而是人道主义思想混杂在互相矛盾的林林总总的各种文化思想中,远远没有成为鲁迅的主导思想。没有人道主义文化理想的烛照,就不可能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只有选择人道主义作为文化理想了,才可能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经历了以逃异地、走异路为起点的20年的上下求索,鲁迅才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知道,这一发现,虽然“关系亦甚大”,却“知者尚寥寥也”,《狂人日记》揭露的礼教吃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和更为严重的,还隐藏在海面下,鲁迅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然而,要清晰地挖据出来、表达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阐释和证明,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鲁迅并不急于把这一“关系亦甚大”的发现公诸于世,只在和挚友的通信中谈谈,自然是最合适的。也许就在这个深夜,鲁迅就决定要用他后半生的生命,来探索和阐释为什么“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帮助中国人发现和认识传统文化失败的命门,弃旧图新,创造现代的新文化。

    孔孟之道、礼教、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失败的根源,是《新青年》同人的共识,“打孔家店”的口号自然也响彻启蒙的时代。鲁迅的反思也是从抨击礼教开始的。在《狂人日记》问世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里,鲁迅的文化评论《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二十五》、《随感录四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都揭露和抨击了礼教“吃人”——对人的禁锢和带给人深广而久远的痛苦。

    和《新青年》同人不同的是,鲁迅并不仅仅满足于揭露礼教“吃人”,鲁迅知道,礼教当然是传统文化失败的根源的一部分,然而,只是他小部分,远远不是全部。鲁迅以他独特的文化洞察力和感悟力,发现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比儒家学说、礼教、儒教更为内在、更强有力、更活跃、也更为野蛮血腥的东西;它们在传统文化经典里语焉不详或者隐而不提,却深深隐藏在国人的灵魂里,人人心知肚明,而且没有理性可言,没有道理可讲,只遵从人类趋利避害的动物性本能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它们不仅是儒家学说、礼教、儒教无法驾驭的,而且它们还凌驾于儒家学说、礼教、儒教之上,主宰着儒家学说、礼教、儒教的运作,决定着儒家学说、礼教、儒教的兴废;它们才是中国进入20世纪了却还是“食人民族”的根源,它们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失败的命门!

    1925年4月29日,已经写出文化评论杰作《“来了”》、《“圣武”》和《春末闲谈》了,鲁迅反思传统文化失败根源——传统文化失败的命门,很大一部分已经清晰地揭露出来了,鲁迅觉得,是把“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发现公诸于世的时候了,于是,写了他的文化评论中最富于纲领性的杰作《灯下漫笔》,用更为触目惊心的文字,揭示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写道:

 

    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1-216)

    大小无数日人肉日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1-217)

 

    这是“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宏观感悟的更为意象化注解。

    1934年末,在《病后杂谈》中,鲁迅揭露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传统酷刑文化后说,“真也不像人间”(6-167);1935年初,在《病后杂谈之余》中又说,“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6-180)。“不像人间”、“不像活在人间”是“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另一种形象的注解。中国人既然尚是食人民族,中国自然“不像人间”,中国人也自然“不像活在人间”。

    行文至此,又是“食人民族”,又是“人肉的筵宴”和“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又是“真也不像人间”、“不像活在人间”,有的论者可能已经气愤得不行了,会说,太危言耸听了!《新青年》“打孔家店”已经太偏激了,鲁迅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抹黑,简直是彻头彻尾的民族虚无主义!

    我说,先不要激动!在探索我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要确定哪些传统的东西是必须摒弃、必须改革的,需要的是理性。《新青年》同人“打孔家店”是不是找准了中国传统文化失败的命门,可以讨论;鲁迅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是偏激,是给我们民族抹黑,是民族虚无主义者,还是以独特的文化洞察力,找到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失败的命门了,也可以讨论。只是在此之前,先要认识和理解鲁迅是怎样诠释“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

    鲁迅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败根源,以9个重大发现,阐释和论证了为什么“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的9个重大发现的大多数,迄今依然知者寥寥。

    本博客后面将陆续发表9篇文章,分别展示和阐释鲁迅论证“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9个重大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