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院长难解仁义礼智信
文/罗泽易
据考: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画像
然何谓儒学之“仁、义、礼、智、信”,现代孔子学院的院长也难以解释。说起孔学院长解释不了“仁、义、礼、智、信”,那还得从2005年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国际会议说起。当时商业、文化、学术等各界名流汇集苏州,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去了很多文化代表,我有幸出席了会议。当时香港有位孔子学院的院长也应邀作为演讲嘉宾出席会议。东道主中国的儒学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当问及何以解释“仁、义、礼、智、信”时,孔子学院的院长一时难以准确回答,场面好生尴尬。不要说现代孔子学院的院长和所谓的国学大师们不知道怎么解析“仁、义、礼、智、信”,为此闹出的笑话例子也比比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借此来批评某些学者,而是本着对学问要严谨和求是的态度,举例与大家一起来交流,探讨和研究。
引文始:摘自人民政协报报道(精确内容还请广大博友见报)。
仁、义、礼、智、信”的原创思想观念
文/刘惠文柳学东
孔子所创立的思想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他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主张,在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之弟子所编撰的、以记载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为主的《论语》一书中均有所表述。因此,“仁、义、礼、智、信”可以视作就是孔子所原创的思想观念。这个思想观念文化成果的发明权,理应归还于孔夫子!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观念,而且在《论语》的记载里讲“仁”的次数最多(据统计在150余次),因而后来的研究者都不否认他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孔子讲“仁”,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如“樊迟问任。子曰:‘爱人。’”即讲究“仁”德的人,是“爱人”的。应该说,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是以行“爱人”的“仁”德为号召的,是一种“做人”的崇高的思想观念。
孔子又提出“义”的思想观念,其重点突出的是“义”理,即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合情合理。如《论语》里的记载,“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处所记录的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合于“义”理,即怎样做合理恰当,便应该怎样去做。这里明显地可以看出,“义”与人相关,与人的做事情密切关联,做人要讲“义”理,这就是人所做的事情应该遵循规律、符合逻辑,通人情,达道理。孔子还提出“礼”的思想观念,其重点在于礼仪、制度、言行规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外在形式的东西,实际上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人,而不立“仁”德,那将如何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人,而又不去立“仁”德,那又将如何对待音乐仪式呢?还如《论语》所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帝子林放问到了“礼之本”,孔子赞叹称道“大哉问”,认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还比拟具体的“礼制”,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奢侈浪费,则宁可勤俭节约;就特殊的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则宁可过于悲戚。孔子很是强调“礼”应“足征”,所以勉励要“克己复礼”,就是要求“复”可以“足征”的周礼。
孔子也提出“智”的思想观念,从个人或群体的发展上主张聪颖智慧,或者称为做人要“明知”“明智”。譬如《论语》记载:“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按仁,知者利仁。’”这一句“知者利仁”,意在说明聪明的人利于“立‘仁’德”,因为聪明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于自身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能施行“仁”德了。所谓“知者”的“不困”“不惑”或“不安”,只要达及了聪慧,施行“仁”德,就会转危为安。尽管孔子认为“上知下愚不移”,但仍然自白:“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所表白的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知”的,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因此勤奋敏捷地去求“知”的,所以“知者不惑”——聪明的人、明智的人不至于疑惑、迷惑。
孔子最终提出“信”的思想观念,在对于人本身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上,明确地规定了要以“诚信为本”的“立人”信条。当弟子子张请问“五美”(恭、宽、信、敏、惠)时,孔子解释说“信则人任焉”,意思很明显: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为人,信则有任,失信则无任。孔子还告诉弟子仲由:“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这是对举“六德”(仁、知、信、直、勇、刚)与“六蔽”(愚、荡、贼、绞、乱、狂)而言的,爱诚实而讲信用,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身。《论语》强调行仁德要坚强,守信道要笃实:“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的弟子子张此语的意思即:执于仁德而不够坚强,信仰仁道而不够忠实,像那样的人有他多吗?无他少吗?行仁德,诚笃信,则社会和。这种与人为事的和谐,也就是以言以行立“信”为前提的。
引文完毕。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学说之一,其内涵之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其大体上是以仁爱为中心的展开,重要的范畴包括仁、义、礼、智、信等等。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解析,较为准确的古文原意为:
子曰:布谷哺乳;乌鸦反哺,仁也。
子曰:鹿鸣食,义也。
子曰:羊羔跪乳;马不SI母,礼也。
子曰:娇兔三窟蜂织窝,智也。
子曰:公鸡打鸣雁南飞,信也。
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对以上古文我就不再注解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日后再对此短文做现代文详细注解。
罗泽易诠释“仁义礼智信” 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罗泽易诠释“仁义礼智信” 中国广播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
罗泽易诠释“仁义礼智信”(图) 搜狐滚动
罗泽易诠释“仁义礼智信”
凤凰网
罗泽易诠释“仁义礼智信” 中国青年网
罗泽易诠释“仁义礼智信” 华中网
罗泽易诠释“仁义礼智信” 青年导报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