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灾难变成可用的资源?
(2009-05-14 11:59:00)
标签:
汶川地震
512一周年
地震遗址旅游
四川
灾区
生存
灾难
杂谈
|
分类:
热点纵橫
|
一周前,一位四川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女研究生来到榜样面试。老苏得知她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地震旅游”的,就随口问了两句:“国外关于地震旅游有什么最新成果?”
“很少。”
“那你的论文中是如何解决地震灾区悲痛凝重的心理基调与正常旅游动机制导下的旅游者快乐轻松的心理基调之间的矛盾呢?”
女学生怔怔地望着老苏,然后缓缓地回答:“这正是我困惑的。”
今年是汶川地震一周年。很早开始,各种媒体就针对“512”一周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不外乎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心,灾民的悲痛三个主要层面。老苏从有关媒体了解到,各地在灾后经济振兴中,大多将旅游作为灾后恢复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四川灾区更是如此。
老苏一直关注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中旅游的作用。现在社会各界议论较多的是务实地发展旅游理性地恢复经济与务虚地关注灾难感性地安抚创伤之间的矛盾或困惑。
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地多为山区,据省会成都距离较近,长期作为成都的后花园,地震前各地旅游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产业基础,在产业贡献中地位较为突出。地震后,原本脆弱的一产二产更加势弱,而只有旅游可以凭藉相对便捷的可进入性、相对突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一颗救命稻草;加上全国对灾区的巨大关注的势头,地方政府想通过旅游快速恢复经济是可以理解的。靠外在的援助是一时的,只有自己具备造血功能才能长久生存发展。
以下来自媒体报道:
今年五一小长假四川灾区“旅游”的火爆,更加坚定了人们发展旅游的决心。
“把灾难变成可用的资源。”据报道,地震主题游成为灾区各政府灾后重建中的先导任务,各地均计划上马大大小小的地震主题旅游项目。
“当年恢复秩序,三年恢复到震前水平,五年初步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都江堰旅游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是都江堰市旅游业的恢复总体目标。
“来就是关心,游就是支持!”这句时下灾区最时髦的口号,代表着灾区各地政府的一种朴素愿望。
政府要快速发展经济,灾民要缓慢愈合伤口,表面上看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实质上,这两者都在“生存”这个基本需求层次上高度统一。
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大多四川农村的青壮年纷纷抛妻离子,远赴都市寻找生计。事实上,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
二战期间,一位沦陷区的良家妇女为了生存也只能抛弃尊严为侵略者提供性服务,任何道德的说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都是苍白的!一切为了生存。
背负巨大悲痛的灾民既需要来自外界的专业心理辅导和社会的关爱,更需要自己能找到一条生存之路。
灾民如此,地方政府亦如此。
只不过,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因根据自己的不同旅游特点,注意协调好政府需求、灾民需求和旅游者需求之间的关系。
地震灾区的旅游,应该先请权威地震专家进行旅游地地质安全评估。如果地质结构不稳定,旅游行为就应暂缓。如果地质结构稳定,则可相机而动。至今,老苏没有见到类似信息的发布,这一点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切不可为了急迫发展经济就不顾游客生命安全而匆匆发展旅游。否则,只能导致又一次人为灾难的发生。
地震一年后突增许多人来到地震遗址是早就预见到的,但大多不是为了旅游,而是凭吊或好奇。要严格区分社会大众的出行动机,更要理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指导灾后重建中真正属于旅游配套设施的投入和规模。
交通是制约地震灾区旅游发展的瓶颈。四川灾区大多地处地震活跃的山区,道路系统的选择和重建要考虑到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四川,自驾车和旅游大巴的需求尤为重要。
通过旅游发展,振兴灾民的生活信心,提高灾民的生活质量,这应该是第一位的。高质量的旅游发展,通过国家层面的建设援助,通过地方政府正确的产业引导和扶持,通过旅游发展一方面满足民众生存需要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鼓励灾民生产自救的同时加强全国各地民众对灾区的关注关心,将旅游行为演变成为一个奉献爱心的行为,将旅游行为转化成一种增强凝聚力的行为,将旅游行为发展成辅助灾民心理疗伤的行为。当然,它的前提是不以灾民的心理抗拒和厌烦为前提,这既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旅游者的配合。
地震遗址地旅游,在初期的时候,最好先发展本地及周边的单一动机单一目的地的自助游;再发展组团式单一动机单一目的地的地震遗址游;当社会各界对地震遗址游都有了基本的良性认知后,在扩大到组团方式和市场范围。地震遗址游的难点在于前期政府的旅游经验、灾民的心理创伤与旅游者的文明程度等之间的磨合。
为了灾区的生存和发展,让我们远离道德的谴责和感性地惆怅。灾难永远是灾难,但民众还要生存。
别拿灾区说事,更不能将灾难变成可用的资源进行简单贩卖。灾难留给我们除了灾民心中永远的伤痛,还有灾难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巨大破坏,以及对灾民家园的摧毁。这些地震灾难遗址和灾难衍生物较为直观地呈现出地震灾难的可怕后果,这些客观存在是我们了解地震危害的真实教科书。展现地震灾难对人类的影响,并不是为了展现灾难本身,而是具有普世的深远的意义。
别将地震灾区旅游发展成一种狭隘的“贩卖灾难”的活动。旅游除了能发展当地经济和保证灾民生存发展外,更需要寻找一些更加广阔和温暖的意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