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十一黄金周,有媒体又开始炒冷饭了,诸如黄金周要取消和保留的问题等等。
黄金周从长远来看肯定要取消,这是勿庸置疑的。因为以中国之人口众多的国情,如果在短期内大规模人员流动(如外出旅游),肯定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各项市政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造成沉重压力。如果要满足游客就需要增加市政和旅游接待设施的投入,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了短暂的黄金周游客接待问题,就又会造成非黄金周时期大量设施的长期闲置,同时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黄金周对旅游业的巨大贡献又和它短暂的时间形成强烈反差!
于是,各地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全年旅游工作部署大多是根据黄金周为主进行的。从全年来看,为了黄金周这短短的时间而进行硬件投入,似乎不太划算;而如果黄金周老是因为游客投诉而影响企业品牌和效益又是旅游企业不愿看到的。这就让许多旅游界的人士非常困惑。
黄金周的发展趋势是短期内游客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大的同时,是游客的旅游品质越来越差。而再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企业要么必须增加投入改善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要么游客就开始选择其他了。
现在的问题并不主要是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不好,也不主要是游客的要求过分,而是国家黄金周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企业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所以黄金周不是产品和服务层面的问题,而是政策层面的问题。
黄金周发展至今,已经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拉动内需、带动经济等)。目前,黄金周引发的问题是它进行下一步凤凰涅槃的前兆。
实际上,如果国家能很好地解决带薪休假的制度安排,那么黄金周暴露的问题就会不复存在。市政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合理投入和使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游客的旅游满意度自然会提高。
现在的情况是,带薪休假没有形成硬性的制度安排,而黄金周是硬性的制度安排,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休假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大众福利,是民生的重要体现。国家在短期内解决不了带薪休假的问题,只能无奈地选择黄金周。黄金周是什么?是拉动内需的一剂春药。10年前,中央政府就是这么认为的。
事实上,它比伟哥还伟大。它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把旅游作为了生活方式,它培育了中国人的旅游观。
自从有了黄金周,中国人才有了旅游的自主意识。这是其积极的一面。
黄金周,这个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度安排,在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显示出了它的不适应性。社会大众留恋黄金周,并不是说明黄金周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在休假制度缺失的年代它的替代作用得到了凸显。黄金周存在的时间越长,说明国家在推动全民休假的制度安排方面越滞后,更说明国家对民众休息权的变相蔑视。
疲软的时候无奈地选择使用春药是可以理解的,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主动使用春药就会导致根本性的疲软。
全民自由带薪休假制度普遍实施的时候,就是黄金周走向末路的时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