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解构旅游 |
苏洪宇/文
只要说到桂林,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韩愈曾描写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人间美景。人们对桂林的印象,千百年来都是来自于从桂林到阳朔的这段长约83公里的山水画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慢慢打开了国门,西方人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始陆续走入中国。当西方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逐渐发现商机时,他们也开始发现一个又一个的旅游胜地。
桂林,很快就进入了西方游客的视线。
当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游客带着赞叹离开桂林,当一车又一车的国内游客带着兴奋走入漓江,桂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形象日趋稳定和鲜亮。到了20世纪90年代,桂林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山水风光旅游目的地城市,桂林已经成为国际上最为畅销的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不可或缺的珍珠。
然而,千百年来,当人们对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之四绝赞不绝口的同时,却少有对桂林市容市貌赞赏之语。郭沫若、黄裳、西蒙诺夫笔下的桂林,多是带着宁静、哀婉、凄美的情调——窄小弯曲的街道,拥挤低矮的小屋,骑楼下讨生的穷人,构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桂林。
“桂林山水”这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在21世纪之前,一直是由一个小小的陈旧破烂的小城市支撑着。桂林市区的城市功能、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形象等,与其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品牌极其不称。
殊不知,桂林城区远在宋朝时就以“水上桂林”的优美景致而闻名遐尔。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桂林城东南西北已形成了漓江—榕杉湖—壕塘(今桂湖)—朝宗渠的护城河体系,形成了“一水抱城流”的格局,东南西北的风景胜迹,皆可以行舟叩访,舟游风景名胜成为宋代桂林旅游的一大特色。著名诗人黄庭坚、范成大、张孝祥都曾“乘舟载酒而入”,专门水上一游。
经过历史上的多次战乱及年久失修,宋古环城水系部分被湮没,昔日“水上桂林”的美景一去不返。就连为介绍桂林山水作出巨大贡献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感叹:“沧桑之感有余,荡漾之观不足矣”。
时光荏苒,尽管河渠和水道可以被填埋,但水上桂林的美景一直在唐诗宋词和桂林人的记忆中代代相传,在历次桂林城的总体规划中,宋代环城水系的恢复一直是最主要的构思。
1999年5月,桂林市政府决定启动“两江四湖”工程,重现800年前“江连湖,湖连江,江湖相连抱城流”的美景。“两江”指漓江及其支流桃花江,“四湖”指与两江相近但互不相通的桂湖、榕湖、杉湖,以及后来新开挖的木龙湖。 “两江四湖”的贯通,实行连江接湖、清淤截污、显山露水、修路架桥、绿化美化,从根本上治理桂林城市环境。与此同时,城市道路交通、通信设施等也随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造,桂林的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离岸登舟,江水澄澈,水流平缓,明净如镜,夹岸峰林,影落水中……”宋朝人笔下坐船环游桂林城的美景如今又成为现实。昔日的小城市变成了今日的大城市,桂林人企盼已久的都市感终于重现了,失落了半个世纪的桂林人终于又找到了那绵延上千年的“大城市感”和“中心城市感”。
当桂林人欢欣鼓舞之时,外来的游客们却越来越多地涌向了质朴小巧的阳朔县城。
“两江四湖”的创意是伟大的,但改造过的桂林是都市桂林,似乎只适合和满足了桂林市民;却破坏了桂林的旅游意象,都市感将桂林的“硬”和“大”增强了,却削弱了桂林的“柔”和“灵”。
为什么桂林政府对桂林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与桂林以外的大部分关心桂林的人们的理念和思路不尽相同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找到了答案。
利益。
是利益诉求点的不同,导致了同样良好的出发点,对同一个城市的发展思路的见解不同。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将城市建设滞后的桂林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是任何一个政府官员最为自豪和彰显成就的;从桂林市民的角度来看,改变落后的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市民;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改善,城市的面貌要改善,但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桂林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的高度统一;否则,会破坏旅游者对桂林山水的美好印象。
对于桂林来说,一切都应该为旅游业服务,旅游者的利益是最大的。换句话说,桂林的一举一动,都要优先、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利益。桂林,不仅仅是桂林人的桂林,而是中国的桂林(就象其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广告所说一样),更是世界的桂林。
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