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城和她的梦想——丽江、平遥和祁县

(2006-11-12 11:40:34)
分类: 解构旅游

第一辑  汇通天下——古城和她的梦想

古城三姐妹

如果说丽江是一个沉鱼落雁的清纯少女那么平遥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成熟少妇,祁县却是一位富贵端庄的华丽贵妇。丽江是出世的超凡脱俗,平遥是入世的功成名就,祁县是傲世的深藏不露;丽江美丽动人,平遥沧桑感人,祁县富贵逼人。

 

一、冬去春来的平遥

2004年11月25日深夜,一辆白色奥迪轿车悄然停在了平遥古城南大街的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门口。借着门口两盏红灯笼微弱的光线,我看到老匾上刻着五个金色大字——天元奎客栈。

这就是外国朋友来平遥最喜欢逗留的地方,也是被收录在《情调客栈》上的山西省仅有的三座特色客栈之一。

走进天元奎客栈,浓浓的古韵之风扑面而来。红红的灯笼,柔柔的烛光,淡淡的茶香,幽幽的思绪……,一切都那么久远,一切都那么温馨。院中,古老纯朴的石狮,宽大敦厚的方桌长凳,吉祥安逸的窗花、剪纸,充满了民间生活的情趣;门扇窗檩上精雕细刻的木艺,檐下椽木梁枋之间的艳丽彩绘,平实中透着富贵,古朴中透着脱俗,处处令人回味,令人愉悦。室内,古香古色的明清红木家俱高雅大气,流畅清劲的中国字画令人玩味。桌前心静似水,恍如隔世,令人沉醉……。

就是在这座招待过许多外国大使和中外名人的古老客栈里,我一洗长途跋涉的辛劳,竟然和同事们在万籁俱寂的古城腹地高谈阔论起来。凌晨四点,我伸了伸懒腰,轻轻推开了那扇浸透着岁月沧桑的雕花木门。眼前的景象,竞让我惊得说不出话来。

一场十多年来罕见的鹅毛大雪已经悄然来临,整个平遥古城笼罩在一场风花雪月之中。

 

记得第一次去平遥,是1993年春节前的一天。那一天,没有雪,却透着数九寒天的刺骨冰凉。我是山西人,之前却一直没有去过平遥,实在是惭愧。

那时的平遥,是一个典型的山西中部地区的县城:落后,淳朴,厚重,邋遢。

穿过那高耸的城墙,我走进了这座叫做“平遥”的古城。那时的平遥,还是一个原生态的古城,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旅游化了的平遥古城大相径庭。那时的平遥,街上没有游客,有的是彼此十分熟悉的当地居民们的互相问候和微笑致意。那时的平遥,街上没有像样的餐馆,有的是落满灰尘的塑料台布和高声吆喝的服务员。那时的平遥,没有对外服务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有的都是服务古城居民的日用杂货店。那时的平遥,没有照相机的卡查声和闪光灯的照耀,有的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的吆喝声。那时的平遥,没有商业社会的冲动和浮躁,有的是千百年修练而成的内敛和沉稳。

这座古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大片的灰。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城墙,灰色的民居,灰色的街道,灰色的衣裳,灰色的表情,灰色的尘土,灰色的……。在这万灰当中,我发现了一簇红色。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根根插满红色山楂果的冰糖葫芦。

正是这串久违的冰糖葫芦,一下子点燃了我未泯的童心。正是在这童心的催谷下,我竟然做了一件现在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我竟然冒着刺骨的寒风不紧不慢地绕着古城墙顶部通道走了一圈,历时三个半小时。我们知道,平遥古城城墙周长6.4公里,墙高10米,宽5米,均为内部夯土、外包城砖结构。城墙四角都有箭楼,环城墙共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3000弟子、72贤人。

那一天,我是无意中一一参拜了孔夫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

 

当我被告知72敌楼和3000垛口的上述寓意时,平遥古城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

2001年6月,我在为山西大酒店进行酒店管理咨询。期间,我带着项目组的同事们又一次来到平遥古城。那一次的平遥之行,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桂冠对平遥的影响和意义,并进一步引发了我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种种思考。

6月的山西,不知怎地却艳阳高照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在适宜旅游的季节走近平遥。

眼前的平遥,和我1993年来过的平遥竟截然不同。

阳光下的平遥古城,人头窜动,熙熙攘攘。举着各色三角小旗的导游们带领着一队队旅行团在各个景点间游动,穿着各种时尚户外运动服装的中外背包客们则边看手中的地图边寻找心中的目标,穿着仿古服装的黄包车夫沿街穿梭吆喝着,街边的日杂商店已经变成了推光漆器专卖店、平遥牛肉专卖店、手工布鞋专卖店、剪纸专卖店……,原来的许多老宅院已经变成了各种名目的民俗客栈,古董摊档、古书摊档等更是目不暇接。店铺老板的吆喝声、餐馆服务员的招呼声、导游的讲解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游客之间的交流声、随处可见的侃价声……,真是声声入耳,此起彼伏。

我就是在这种嘈杂拥挤的环境中,又一次游历了平遥,见证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体验了旅游化了的平遥。

最近几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又应邀多次来到平遥。每一次来平遥,都有许多新的感受,都引发了许多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的思考。应该说,“世界文化遗产”桂冠,将平遥由一个内陆封闭的小县城,蜕变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昨日平静如水的古城生活节奏,在旅游经济的商业运营下,已经被彻底打破了。古城的社会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文章引用自:http://www.banyan.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