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志华
程志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1
  • 关注人气: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及其功用——读程志华教授的《中国儒学史》(上下册)》

(2019-06-29 16:12:20)
标签:

程志华

儒学

哲学

邵永忠

学术评论

分类: 学者

哲学及其功用

——读程志华教授《中国儒学史》

邵永忠*

 

就学界已有的成果来看,冠以“中国儒学史”名称的著作并不少见。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赵吉惠等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儒学史》,王钧林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儒学史》(七卷本),汤一介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其中,尤以后者最受学界关注:该书系统阐述了儒学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进程,分别阐述了儒学与经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被学界认为是迄今为止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中国儒学通史。而且,参与撰写的作者均为各断代史研究具有权威的专家。由此来讲,该书似乎已经“终结”了关于中国儒学通史的研究。不过,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的专著《中国儒学史》(上下卷)[*],从而为中国儒学通史的研究又增添了一项崭新成果。之所以称之为一项“崭新成果”,在于此专著不同于已有专著,此不同不仅在于此专著并不追求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而且作者似乎也并非此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但是,此专著却有着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视角——从哲学及其功用的角度诠释了整个中国儒学史。由此角度诠释中国儒学史,虽不能说完美无缺,但可以说是一个独特角度。作为此部专著的责任编辑,愿意将作者的相关论述呈现给读者。

众所周知,“哲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在希腊语中它由“爱”和“智慧”两部分组成,故“哲学”一词为“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之义。因此,在谈及“哲学”时,人们常通俗地将其解释为关于热爱和追寻智慧的学问。但是,对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来讲,它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从而形成多种不同的定义。在已有的多种定义之外,程志华教授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哲学乃超越地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关于这个定义,作为认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哲学的属性是一门学问,但是一种“爱智之学”或智慧之学。即,它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识,而指基于理性对“智慧”及追求“智慧”进行探讨的学问。其二,哲学的对象是“事实”和“价值”。一般的学问多以具体“事实”或“价值”为对象,哲学则多以根本或总体的“事实”或“价值”为对象。其三,“哲学”的问题方式是“超越”即超越现实的,即,“哲学”乃“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基于这样三个方面,作者提出,唯有对于“事实”和“价值”进行超越层面研究的学问方为“哲学”。

为了进一步说明“哲学”这门学问,作者还梳理并阐明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具体学科以及与宗教的关系。

首先,关于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作者认为,大致来讲,无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均属于“形而下学”之具体学科。哲学作为“形而上学”,与具体学科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在于:其一,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对象并无不同,它们都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学问,即,不是关于“事实”的学问,就是关于“价值”的学问。在此意义上,哲学并没有“专有”对象,其对象其实是“公共”的。其二,无论是哲学,还是具体学科,它们均由人所创造,并最终以服务人为宗旨。尽管可以说,有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规律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如果没有人的参与,所谓“规律”和学科是无从谈起的。区别在于:具体学科是实然层面、“形而下”的,哲学是超越层面、“形而上”的;具体学科的任务是追求具体知识,而“哲学”的使命在于追寻超越性、终极性的智慧,即为具体知识和追求具体知识提供根据。

其次,关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作者同样认为,哲学与宗教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关于共性,指二者都处于“形而上”即“超越”的层面。具体来讲,其一,哲学与宗教都以追求“永恒”为职志。宗教追求“超越现世”,它从“永恒”的角度看待“存在”;哲学追求“超越现实”,它也从“永恒”的角度看待“存在”。而且,吊诡的是,无论是宗教之“永恒”,还是哲学之“永恒”,它们都只处于过程之中,无法在“现世”、“现实”得以完全、彻底的实现。其二,二者都具有“安身立命”的作用,即,它们都在价值层面提供终极性根据。因此,宗教与哲学都会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关注“生死”“善恶”等重大和根本问题。关于区别,指宗教与哲学是非常不同的:宗教以信仰为本,哲学以理性为本。具体来讲,宗教强调对崇拜对象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榜样或指导,其根本特征在“信仰”。哲学注重通过思辨来论证概念或义理之合理性,从而引导人们的思想与言行,其根本特征在“理性”。

由哲学与具体学科和与宗教的关系,作者进而将哲学的特征概括如下:其一,哲学是超越的,此相对于具体学科而言。哲学所揭示的是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必然性的义理,而不是经验世界与心灵世界的具体问题,此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道”。那么,何谓此“道”呢?作者认为,此“道”不是通常的道,而是作为“天地之始”之“无”与作为“万物之母”之“有”的“道”,即指天地万物存在与变化的基础与根源。关于此“道”,《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二,哲学是“可学”的,即是可以通过“理性”以学习并掌握的,此相对于宗教而言。相较而言,宗教要求信徒不假思索地诉诸信仰,哲学则要求主体毫不犹豫地诉诸“理性”。在此意义下,哲学不是“可信”的,不是诉诸“非理性”获得信仰;而是“可学”的,乃经过“理性”思辨而获得智慧。例如,孟子认为,无论是“性”,还是“天”,尽管它们深奥、高远,但通过“尽心”则可以认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基于前述哲学的定义和哲学的特征,作者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内容大致包括“本体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论”等几个部分:“本体论”指对人生和世界之根本进行探究,因为人类有“追根溯源”或寻求超越的特性。“宇宙论指对宇宙之生成与发展进行探究,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知识论指对人生和世界之认知进行探究,因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了解人生和世界。人生论”指对人生及其价值进行探究,因为人类面对人生。很显然,关此,作者汲取了冯友兰的相关思想。冯友兰认为,哲学主要包括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三部分。其中,宇宙论又分为本体论和宇宙论;人生论又分为心理学和伦理学;知识论又分为认识论和逻辑学。关此,冯氏在所著《中国哲学史》中说:“以现在之术语说之,哲学包含三大部: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此三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之末,普遍流行;即至近世,亦多用之。哲学之内容,大略如此。”

在作者看来,作为一门学问,哲学之功用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过,要回答此问题,需要以哲学两个方面的特征为前提。即,由于哲学属于“超越”层面,与具体学科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不同;又由于它是“可学”的,而又与宗教不同。因此,在考量哲学的“功用”时,既不能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功用”为标准,亦不能以宗教的“功用”为标准,而须从“超越”而又“可学”的层面来考量。具体来讲,哲学的功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哲学可以为人类提供“知识之源”,即,哲学的“功用”不是增加具体知识,而是探讨可否增加和如何增加具体知识。反之,如果哲学试图给予具体知识,就会变成“伪哲学”或“非哲学”。因此,哲学所注重者乃说明或解释世界与人生的根本或变化,并提供基本的立场、方法、观点。其二,哲学可以为人类提供“价值之源”,但这个“价值之源”不是“非理性”的宗教。也就是说,宗教与哲学均可提供“价值之源”,但所提供“价值之源”的形式和特点并不相同。在宗教,特征在于“信仰”,“价值之源”的形式在于祈祷、礼拜;在哲学,特征在于“理性”,“价值之源”的形式在于概念、理论。因此,哲学所注重者为用批判的、反思的态度,研究、“设计”人类的价值理想,引导人们追求合理的价值目标。

由上述可见,作者基于与具体学科、宗教之比较而给哲学下了定义,而且进一步分析了哲学的特征,进而对哲学的功用进行了探讨。无论是此定义,还是此特征,抑或是此功用,相对于已有众多理论而凸显出独到之处,从而为哲学理论的探讨增加了一个新视角、一种新理解。更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将上述视角和理解一以贯之地贯彻于《中国儒学史》的写作当中:无论是对于“哲学”定义的理解,还是对于“哲学”特征的理解,抑或是对于哲学的“功用”的理解,不仅体现在全书篇章结构的安排,亦体现于专著的整个内容当中。因此,程志华教授的《中国儒学史》并非前述提及之中国儒学史,当然亦非一部“中国哲学史”,而是一部“中国儒家哲学史”,而且是基于作者之视角和理解的“中国儒家哲学史”。作为此专著的责任编辑,我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

 

                                (《学术评论》2019年第2期)



*邵永忠(1974-),河北围场人,历史学博士,人民出版社编审、历史编辑室副主任,程志华专著《中国儒学史》(上下卷)责任编辑。

[*] 程志华著:《中国儒学史》(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1712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