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采用的无线电波在水中传播时衰减太快,无线电通信难以在水中使用,因此,水声技术成为目前潜艇在水中唯一的通信手段。这种技术十分重要,国外对中国一直严密封锁。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863计划访问团在法国考察,有一次当中国专家谈起水声通信技术时,法国人却声称“什么都能谈,就是水声通信不能谈!”
但凭借着多年的努力和技术创新,中国正在利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研制出精度更高、误码率更低、作用距离更长的水声设备,以保证水下和水面的正常通信。据悉,“蛟龙”号上装载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能够适时传输语音、文字和图片,这是国外绝大多数载人深潜器所没有的。
整整一年之前,神舟九号上的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里与处在深海中的“蛟龙”号上的3名试航员展开了“天海对话”。当时就有西方媒体感叹,中国的通信能力已经提高到如此先进的水平。
要想实现“天海对话”,必须实现“海陆天三位一体通信网”。在这个体系中,“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作用十分重要。中国正在建设“北斗-2”型导航卫星网,建成后可以为中低轨道卫星提供定位服务,这样卫星就能直接获取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再通过中继卫星传回地面,可直接实现全程测控,而无需像现在一样出动航天测控船满世界撒网。用天基测控网取代地面/海面测控网,这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美国目前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的另一大受益者是中国的侦察卫星。由于距离目标越近看得越清楚,所以光学/雷达侦察卫星一般都在低轨道运行,距离地面不超过600千米。这么低的高度看是看清楚了,但侦察卫星能与国内卫星接收站通信的时间也短了,尤其是在距离我国本土较远的地方,更是要等几十分钟进入新一圈轨道后才能将数据传回。
这几十分钟的时间在进行战略侦察的时候可以忍受,但是如果用来打击稍纵即逝的机动目标就显得太慢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航母战斗群。有了中继卫星,侦察卫星的数据可以直接传回基站进行处理,实现对时间敏感性目标的及时打击。
而此次中国“辽宁号”航母选择在神舟十号上天、“蛟龙”入海的同时出海执行任务,外媒认为,很可能与试验、测试“天海通信”能力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