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晨报记者23条军规

(2010-04-21 11:45:09)
标签:

杂谈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主题、副题,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分段,每段不超过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消息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记者没有随便点评的权力。点评可单独成文。调查性文章,可夹叙加议。

6、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7、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8、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9、文章署名要规范

10、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1、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2、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单位、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3、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4、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5、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几日从某某部门了解到”,“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16、不许从口内直接照抄文件

    文件是给政府看的,是官话,报纸是给读者看的,是人话,记者的基本职责的把官话翻译成人话。从口内直接照抄文件的稿件,将直接属政府部门。

17、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18、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

    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9、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20、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21、采访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以示客观公正。
22、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是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病,电话采访不能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作为记者,现场仍是追求的第一原则。
23、写完稿子,要多看几遍,起码要看到没有错字为止。如果一篇4000字的稿子,有20多处严重的错别字和病句,应该向编辑道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