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和平:铁道部前发言人王勇平的失败是注定的
(2016-05-20 09:16:26)武和平:铁道部前发言人王勇平的失败是注定的
桂杰
5月18日,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新书《公开,才有力量——舆论危机化解十法》出版座谈会在京举办,此次座谈会也成为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一次聚首。我国国新闻发布制度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发端,十三年来,按照“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特例”的公开透明原则,绝大多数中央部委和所有地方普遍设立了这项制度。以2015年为例,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举办发布会达2800场。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2013年反腐舆情分析:干部不当言行称为反腐案例引发的“导火索”,居于举报位列之首,占25.7%;其他如不明财产占22.1%,玩忽职守占15.6%,桃色新闻占13%,奢侈浪费占12.7%,不当升迁问题占10.9%。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指出,由于观念、机制和方法的滞后,致使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的媒体多远格局,舆论形成方式变化不了解、不适应,而对媒体存在不敢说、不愿说和不会说、不善说的问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由于说话不当造成累人至于,由“口灾”导致次生灾害。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白岩松说,在微博微信时代,政府不但主动说话,还要抢先说化,很多事情说晚了或者核心信息不公开就会陷入强烈的被动,有损政府的公信力。他说:“成功的发言人,发言人既要有媒体意识,更要考虑政府该怎么做,才能扮演桥梁的作用,在政府和媒体之间做建设者。”
武和平以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举例说明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当时的角色尴尬:一方面,他要面对媒体介绍真相;另一方面,身后无形之手在左右着他的思维,决定着他的嘴巴。与此同时,他又是在缺失后援机制支撑、对现场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走上发布台。武和平说:“从今天看,他勇于担当、敢于履职以及在发布上对记者理性、克制和竭力回应的态度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话语的败局早已注定。这是因为,就在‘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舆论引导并未与抢险救援工作同步安排,王勇平未别列入应急序列随‘长’作战。”因此,当王勇平姗姗来迟、临危受命之时,他甚至来不及进入事故现场,更不掌握权威真相,于是在信息供求严重倒挂的情形下,发言人自然就会成为媒体炮轰的标靶,发布会势必变成之一问责的“庭审会”。同样,像2015年天津港8·12这种特大爆炸事故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应由指挥部核心高层领导出面答疑,体现救援的决心和信息的权威,而非不掌握核心情况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在天津8·12爆炸事故的发布会上,发言人为什么答不出“事故救援哪位领导牵头,如何组织指挥”的问题?因为他不是第一时间指挥部的“入幕之宾”,掌握的信息不见得比记者多,失败是注定的。“不要让发言人就成了机制缺失、流程错位、领导缺位的靶子。”他说。
按照政府《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当由地方行政首长组成指挥部,统一指挥抢险救援和舆论引导工作。首先对事件的相应等级作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而后通过联席会议初核情况、拟定口径,决定由谁出来回答社会关切。
武和平指出,众多实例说明,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在危机处置中回应社会关切,公开事实真相,应有一整套快速反应机制作前提,才能避免手忙脚乱。这就必须将危机传播管理纳入危机管理之中同步安排部署,做到边做便说,并科学确定说什么,怎么说,由谁来说的工作流程。因为,在重大突发公公时间发生的初始阶段,新闻发言人由于授权有限,获取关键信息有限和法定责任有限,首先出面的宜是系统主要领导或主管负责人。
“我当了8年发言人,退下来有个体会,新闻发言人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新闻发言人在日常状态下就应该有队伍,有一套预案。还要有系统内部的信息共享,以及各部门的支持。”武和平说,“我觉得现在也得有个容错机制。有领导同志讲过,主动做工作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遇到重大问题,静默失语,不主动做工作,不敢担当,造成更严重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可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