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常”与“平庸”

(2016-05-18 09:06:26)
“超常”与“平庸”
李克山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地方搞“超常班”,鼓吹“神童教育”,什么10多岁的孩子就上了名牌大学,写出了长篇“名著”等等。而这些“神童”之父,有的还举行“读者见面会”,“推销神童”,介绍“神奇学法”。这就使少数学生因戴上“超常”的桂冠而感到高傲自负,使多数学生因划在“超常”之外而感到“卑微平庸”。

  当然,“超常”儿童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那不是“神童”,“神童作家”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被人誉为“神童作家”)说那叫“早慧”。我外孙铁头(学名梁胜杰)去年(9岁)出了一本诗集,今年又有一部诗稿交付出版社,似乎也属于“早慧”。其实“早慧”现象古今皆有,而人的聪明与愚笨却不是绝对的,人的先天遗传禀赋差异并不大,人的知识与能力主要是靠后天学习而取得的。据说,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读小学时作文很不像样子,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讽,他自己也感到十分羞愧和狼狈。即使他后来走上写作之路,也因作品屡屡不能发表而陷入困境,并遭到父亲的反对。然而,他意志坚定,不断求索、刻苦历练,终于攻克难关,迎来柳暗花明,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相反,虽有天赋而不学习深造,才华也会日渐泯灭衰竭。如北宋王安石写的《方仲永》中的“仲永”就是这样:他5岁能“指物作诗立就”,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神童”!到十二三岁时,他虽还能作诗,但已远不如前;到二十几岁时,就再也写不出诗来了,变成了一个平庸无奇的人。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急功近利,总带他出去拜访亲友乡绅,炫耀他是神童才子,仲永自己也以神童自居,不再刻苦学习深造。这说明即使是一个超常早慧的孩子,也需后天及时有效的教育训练。

  人们似乎只知道我外孙9岁出版诗集,却不知道我家祖孙三代的文脉相承,更不知道其母桂杰(曾出过3本诗集)花费多少心血!两三岁时,他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娓娓地读儿歌、童诗;四五岁时,他母亲除了给他读,还鼓励他自己读;六七岁时,他母亲听了他偶尔说出富有诗意的话,就引导他记录下来,并以诗人的眼光耐心地给他修改,告诉他诗是什么。而铁头来我这里小住,接触的也常是儿歌或童话,因为我也写诗,还出版过儿歌集《小鸟早起》。环境熏陶感染,其母循循善诱得法指导,加上诗情画意的滋润激发,给他幼小心灵种下了诗的种子,使他渐渐地对读诗写诗产生了兴趣,因此才有了日后的“早慧”,才出版了诗集。

  面对“神童”的诱惑,家长在培养孩子问题上切不可想入非非,因图虚名求辉煌而乱了阵脚。“神童教育”是靠不住的,“神奇学法”是不可信的,一步登天更是一种梦想。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有一个平常人的平实心态,鼓励孩子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有远大目标和高尚情操的人。

  由此看来,“超常”和“平庸”是个辩证关系,孩子的天资即使真的差些,只要后天教育得法,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志趣,“丑小鸭”同样会变成“白天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