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则林:像狗一样奔跑又何妨
(2015-04-14 19:27:43)
标签:
育儿 |
里则林:像狗一样奔跑又何妨
人生那么多坐标,对于里则林来说,学习只是其中之一。换个角度看,他是刘同担任监制的“左右的工作室”的签约作者,新书《像狗一样奔跑》短短两个月卖出去五万册,他还是韩寒监制的“ONE一个”APP常驻高赞作家。现在,他自己创业,经营一家影视创意公司,制作传播力极强的“病毒视频”。他是文风独特幽默的“萌怪青年”,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这个像风一样自由的少年笔下流淌的,多是自己青春成长过程中最灿烂的记忆。
颠沛流离的童年时代与荒诞不羁的少年时光
1990年,里则林出生在广东。对于小时候的自己,他用了“颠沛流离”四个字来形容。从小父母忙着做生意,很少有时间去照顾自己。随之而来的,生活的城市也不得不随着生意重心的移动而不断变换,他从广东去了上海,又从上海再到重庆。“但我小学时候特别乖,成绩非常好,属于那种得了99分别人会说为什么没得100分的小朋友,也是老师最喜欢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里则林笑着说。
对于每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在学校成绩优异还不够,课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里泽林上小学时,周末是被各种班包围的,钢琴、围棋、书法、朗诵、奥数、英语、足球等各种班排得满满的,正因如此,他也自称“小学时候几乎少年宫有的项目我都有参加过。”过多的课外活动,使得小时候的里则林几乎没有时间玩耍。
父母对成绩特别好的里则林期望值很高,觉得凡事要做到“天才”级别,也希望他能顺利的按照他们规划好的路线发展。小学毕业后,里则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顺利考入了全重庆最好的初中——重庆市南开中学。
在那个每个人都是学习永动机的环境里,里则林感受到了强大的心理压力,每一天都很压抑,渐渐有些不堪重负。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和难以承受的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里则林开始和父母老师对立起来,最后彻底无心向学。那时的他每天斜跨一只书包,里面却没有一本书和一点文具,装的全是水果和饮料。“别人上学是为了好好学习,而我仅仅是为了健康成长。”泡网吧打游戏,或是成为某个帮派的“帮主”,带领一群“小弟”爬墙。这是里则林每天的“必备功课”。终于有一天,他一时兴起,把毛巾结结实实的塞进宿舍大楼澡堂的排水口,水蔓延了整个楼层,他也因此被赶出了宿舍。没过多久,他就从重点中学转到了离家很近的普通中学。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童年的好伙伴,像是干柴遇见烈火一般,完全将学习这件事抛到了脑后。
别人都说我会长成渣,但是我没有
按照里则林初中的状态,留级两次,考试只交白卷,想要考上高中都不大可能。父母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为了让他认清自己,“回到正轨”,一狠心将他发配到了海口市的一所私立学校,希望在那里他可以有所改变。
在那里日子还是照常,夜里跳墙外出打游戏,白天上课睡觉交白卷。高二的时候,班主任找到他,丢给他一大箱子书,说:“你可以不写作业,交白卷,但必须看书,每周交给我一篇读书笔记。”《老人与海》《红与黑》《基度山伯爵》,里则林开始了阅读生涯,“在无聊的生活中,阅读是照亮我人生的一束光,我感谢那段日子。”不想,这个作业他完成得很认真,一次请假外出回来,班上同学悄悄告诉他,“你不在的时候,老师还给我们读你的读书笔记来着,写得真好!”
高三那年的中秋节,大家都回家了,他一个人在宿舍里怅然若失,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三天后,父亲给他用特快专递寄来回信,用笔写了满满三页纸,他第一次被感动。春节寒假后回学校,一家人默默吃饭,父亲忽然说了一句:“儿子再回来就是个大学生了”,听到那句话,他心里突然被触动了一下。回到学校,“有一次我在网吧打游戏,无比空虚,突然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就去找网管要了一支圆珠笔,一张纸,开始写一个清单,把我一生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想完成的壮举都写了下来,其中第一条就是‘考上一个大学’。但那时候我的模拟考试总分是190分,是个别的同学闭着眼睛都能考出来的分数。”谈到过往,他释然一笑。
“还有一件事对我成绩的影响比较大,高三时上课不听课无聊翻杂志,在《意林》上我看到了一篇叫做《永不放弃》的文章,讲了马云高考失败去蹬三轮车,然后鼓起勇气再次参加高考的故事。我觉得我也应该试一试。”里则林说。
从那时起,里则林在老师和同学们或不解或质疑的声音中开始默默努力。整整一个学期,他再也没有逃课出去上过网,也没有半夜呆在宿舍和同学一起赌球,而是每天在楼下的自习室,认认真真的看书做题。自习室熄灯之后,他蹲在公用厕所继续看。
高考分数出来那天,断定里则林能上专科就是奇迹的班主任,看着他过了二本分数线,取得了578分的好成绩,惊讶得目瞪口呆。“别人都说我会长成渣,但是我没有。”
像狗一样奔跑
大学第一次班会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自我介绍。但以往里则林关于讲台的记忆,都是检讨和向老师道歉。“当大家都抱着一个正常的心态看你时,你突然变得不知所措了。那时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太害羞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去参加了辩论赛。觉得可能全力以赴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忽略掉别的人的目光。当你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有精力去想那么多了。后来在好几场的系赛都拿了最佳辩手。”里则林说。
大学期间里则林还和朋友做了一个电台,叫做小时光电台。现在小时光电台的点击率已经破千万了,但里则林做电台的初衷却很简单。“当时觉得有兴趣就去做,不要考虑太多,也不要抱着一颗功利的心。只是觉得好玩,可以让大家快乐。”
但大学时候里则林做得做多的还是写作。这也是高三那年他写在纸上的第二个愿望——写一本书,题目就叫《像狗一样奔跑》。
他自称没有令人艳羡的大学时光,只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这三件事。但从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到专注和坚持。
同样,从他丰富而纯粹的青少年时光中,可以看到一个少年为了想要的生活不断尝试和努力的过程,看到他坚持下来的勇气。
“生活有时只是一场田径赛,在起跑线上等发令枪是世界上最漫长的事情,万物都在焦躁的运动,唯有起跑线上的人一动不动,心里充满紧张和焦虑。只是当枪响的那一刻,突然世界就寂静了,万物都在静止,耳边只有风声,而领先者总是哪些像狗一样奔跑的人。他们只盯着一个目标奔跑的样子,可爱又令人感动。为自己奔跑,像狗一样又何妨。”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到。
(选自桂杰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