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熊孩子”
桂杰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有一个相声段子,题目叫《逗你玩儿》,其中有这样一段:
小偷拿走了被单子,小宝大声地叫:“妈妈,妈妈,他拿咱家被单子啦!”
母亲:“谁啊?”
小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小宝:“拿走啦。”
母亲:“谁啊?”
小宝:“逗你玩(小偷说自己的名字叫逗你玩儿——作者释)。”
没错,小宝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熊孩子一词从字面上看和熊有关系,细琢磨下,和熊也没有关系。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熊,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通称,熊平时还算温和,但是受到挑衅或遇到危险时,容易暴怒,打斗起来非常凶猛。在新华字典中,熊的解释还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方言中斥责的意思,其二是方言中形容这个人怯懦,没有能力。
“熊孩子”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一般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在网络上,熊孩子常用于形容孩子调皮、破坏力强且岁数小不懂人事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且略带调侃的批评,有不可理喻之意。
熊孩子之所以“熊”,其中一个原因是尚未掌握在特定场合下应该如何表现的社会规范。人类社会充斥着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别人家做客不要乱动东西”、“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等,然而熊孩子却不把这些放在心上。更让家长心碎的“熊孩子”更是可怕,他们会无意中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甚至还死乞白赖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旁观者常常会感慨一句“这(天津话读“介”)倒霉孩子!”
应该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们“熊”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但不管怎样,在变得“成熟”、“懂事”,变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之前,每个孩子都难免会经历一个相对比较“熊”的阶段。对于熊孩子,家长不能过度放任,更不能过于苛责,而应该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同时也设立明确的符合社会规范和礼仪规范的行为界线,当孩子越界时要做出公正的惩罚,并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因。惟此,熊孩子才不会在社会上闯祸,或者做出违背常识的大错。
其实,除了未成年人中有“熊孩子”以外,在成年人中同样也有“熊孩子”,这些人过度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一样,也对许多社会规范视而不见。这样的“熊孩子”则不是能一笑了之的。比如,拍摄过《小时代》《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影星柯震东日前因吸毒被警方拘留,有媒体把柯称为“熊孩子”,这显然不妥,柯的做法涉嫌犯罪,有悖法律底线,远远不是一句“熊孩子”的调侃可以开开脱的。日前,还发生一事,贵阳一个10岁男孩,因为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影响他看动画片,一气之下竟然用小刀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后湖消防大队紧急出动后才将人安全救下。孩子的举动差点出人命,家长需要对他进行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绝非一句“熊孩子”就能原谅的。
山东、河南、东北一带,在对骂的时候往往也以“熊孩子”去辱骂对方,表示对方行为恶劣,四处瞎腾,到处惹事闯祸,不可礼遇缺乏教养,是让父母操心的坏孩子,有时也指过于顽皮给能猴儿戳瞎眼调皮孩儿。但由于互联网上的大量使用,目前的生活中,“熊孩子”辱骂批评的词性正在逐渐弱化,其中的恨意渐渐的少了,包容性渐渐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