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夏衍去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2013-06-15 16:50:41)
标签:
文化 |
文学家夏衍去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桂杰
什么叫语文?有人说,“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大部分说对了。叶圣陶先生概括得更为完整,他说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口头说的是语,书面写的就是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目前运用得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所以语文素养高,他的综合素质就高。”已经退休的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这样说。
贾老师年过七旬,一生以小学教师为荣,以教课为乐。
他举了两个例子来印证他的观点。上海有个篮球运动员姚明,2008年奥运会结束的时候,在记者招待会上香港记者问姚明,“姚明,邀请赛结束,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站起来说:“我回答你这个问题以前先纠正你个用词,你不该这么问?你应该问,姚明,奥运会结束,你什么时候去美国?”把“回”讲成“去”,里面的含义不讲自明,所以姚明书念得不多,但是语文素养很好。
上海还有一个剧作家叫夏衍的,是活到95岁去世的。写过《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等优秀的剧作。到了95岁的那一年,夏衍身体不好了,几度清醒、几度昏迷,住到医院里,24小时监护。有一天晚上他突然病情恶化,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旁边的护理人员对他说,“夏老,你别急,我马上去叫医生!”一边说,一边“噔噔噔噔”离开了病房,来到医生办公室报告医生。此时,本来昏迷不醒的夏老突然清醒过来了,本来紧闭着双眼的夏老突然睁开了眼睛,本来说不出话来的他,突然张开嘴大声地说:“不是叫,是请!”待到说完这句话之后,夏衍倒在床上,死了。“他活到95岁,说得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叫医生,是请医生’,改动一个字,感动一幢楼。这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说到此处,贾志敏老师的眼眶中隐约有泪。“我们在小学、中学的课程中开设语文,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他学习的习惯,教给他些语文的知识,最后是提高他的语文素养。”
他讲了一个故事:六十年前一个语文课堂里面,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叫起一个小男生,请他把黑板上写着的十个生字正确地念出来,这个小男生磕磕绊绊的把十个生字念完了,真糟糕,他念错了三个。念完以后,他等待着老师对他的批评,因为他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几乎没有得到过表扬。老师听他念完后,惊喜地说:“哎呦,这个小孩真了不起,十个生字居然读对了七个,为他鼓掌!”教室里掌声骤然响起。这个小男孩终于抬起头,张开了笑脸,因为他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赞扬,后来这个小男孩喜欢语文了,喜欢看书了,作文也写好了,后来变成个小学语文老师,这个老师就是贾志敏本人。“好的语文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他说。
“语文老师能影响人啊。如果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两位出色的语文老师,听其言,观其行,这个孩子的一生都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 贾志敏说:“当一个小学老师很光荣,但是当好一个小学老师,很艰难,要奋斗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