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那喜欢一个人独处的老父亲

(2012-07-21 07:44:01)
标签:

杂谈



我那喜欢一个人独处的老父亲
李桂杰

  “大运河岸边的荷花开了,花红柳绿,风景特好,钓鱼的人也多了,你们也抽空回来钓鱼吧!”六岁的爱子铁头幼儿园放暑假了,正准备着上小学,老父亲向我们发出了邀请,让我们回家看看,顺便让把母亲送回家,他说:“看了一个月了孩子了,你妈也需要放假,也需要休息休息。”
  父母家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武清县城,离北京有一个多小时的距离。公婆不在身边,我们两个人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生活,父母成了我们的救星,在忙碌的时候时常会请父母来京帮忙照顾孩子。
  来的人却往往只有母亲一个人。
  母亲来了之后,同时带来的还有喷香的饭菜,洁净的地板,每天早上熨烫整齐的衣服,最重要的是铁头和姥姥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说:“姥姥到幼儿园接我放学,总是排在最前边,妈妈接我放学的时候,经常迟到,我老是最后一个走。”单位离家有点远,路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如果外出开会,下午四点半接孩子的时候时常难以按时赶到,铁头已经习惯我的迟到,从来没有因此哭过,却对姥姥充满感激和喜爱。
  母亲来京,我们也邀请父亲同来小住。父亲每次都会推辞说:“不了,我手头还有点事情。”父亲说的“事情”就是他当编委的文学刊物《大运河》还有自己的写作。
  父亲李克山是个作家。退休前在区里的教育局工作,退休之后,业余爱好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的重心。他把阅读和写作当成人生乐趣和享受,不为了出名写,也不为了金钱写,只是为了内心和情趣而写作。《大运河》是区文化馆和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从它还是一本油印小报开始,父亲就参与了这本杂志的创办、发展作者和编辑工作,一晃几十年,他既是这本杂志最忠实的作者、编者,同时也是读者,他和他的一群文友因这本杂志而聚拢在一起,一起讨论稿件,编辑稿件,通电话或隔三差五小聚,乐在其中,趣味横生。
  和很多退休的老人不一样,父亲不愿意把自己的晚年变成遛鸟、看孩子、打太极,他愿意活在自己文字的世界里,活在自己想要的生活中。每次回津或者在京小聚,父亲总是会抽出一部分时间与我和爱人谈写作,他总是会开心拿出他最近发表的文章请我们浏览,或是拿出刚刚写好的稿件请我提点修改意见,态度之虔诚和谦虚,时常让我和爱人感到汗颜。
    父亲喜爱小外孙,但更爱自己的生活,甚至令人不解的坚守着自己的这一份喜好与热爱。
  妈妈每次来京之前都会为父亲炖好一锅鸡肉和一锅排骨,然后冷冻到冰箱里面,这样父亲做饭时就可以放点白菜豆角在里面,很迅速的弄好荤菜。父亲嗜酒,我们接走妈妈的时候除了买好牛奶、大米等日常用品,还要给他留下两箱二锅头和一箱啤酒。
  “我爸一个人行吗?”
  “行。他一个人美着呢!”老妈嘻嘻哈哈地说。
  没有想到,执著与文学创作的父亲在生活中也有回报。2010年春节前,由天津日报文艺部、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主办,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协办的中国联通杯第二届天津市区县文学擂台赛落下帷幕,经过专家的评选,老父亲的散文《妻子和土地》获得了散文擂主奖,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亲自为父亲颁奖,我在网络上看到父亲身披授带,手捧证书的照片,年近70岁的父亲看上去是那么年轻,笑容里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我笑着调侃妈妈说:“你老公还真行!”妈妈也发自内心的笑了。我知道虽然没有在父亲身边,但她无时不刻也在惦念自己的老伴。她有时候会叮嘱我说:“给你哥打个电话,今天立冬,让他过去给你爸送盘饺子!”但我让她亲自给父亲打电话,她却总是推托说:“不用了,没啥可说的!”
  “您劝劝,让我爸也到北京来!”我对妈妈说。
  “不行,你爸要是不读书不写字就该老了,他的脑子里面没有别的,装满了字!”老妈不止一次这样说。
  除了字,父亲也惦念铁头,时常在电话里会蜻蜓点水的谈谈对养孩子的看法。“别追着孩子喂饭,孩子没有饿坏的,都是撑坏的。”“孩子练钢琴时间要固定,不能整天说他,让他逆反。”“外出注意车辆。”等等。
  其实,如果能够理解父亲的孤独,就能够理解他的内心。
  可以说,是写作成就了父亲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到一位作家,从农村来到城里,如果没有对写作的热爱,就没有父亲的今天。几年前,父亲的一个朋友和我讲起父亲当年的轶事。由于父亲是县里大名鼎鼎的笔杆子,当年县委书记钦点父亲从教委调到县委当秘书,没有想到这种好事竟然被丝毫没有政治头脑的父亲一口拒绝,他甚至为此花钱请人吃饭。父亲听后悄悄告诉我说:“入了官场就写不了自己的东西,少了写作的自由,文学创作就基本上到头了。”于是,为了这点写作的自由,父亲踏踏实实编辑教育系统的教研刊物,自由自在的写他喜爱的文字。父亲的大奖当时有一万块钱的奖金进账,这说来着实让人羡慕,可父亲却说,文联办文学刊物也很不容易,这钱不能自己揣起来。最后,父亲把一万元的绝大部分捐赠给了《大运河》。
  父亲对文学的爱是真爱,正如同我们对孩子的爱一样,不要求任何回报。  我的好朋友,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父亲的新书《柯山散文选》出版时,曾经为父亲写过一个序言,他说:“不敢妄评克山的文字,还是翻看了他的部分作品,可以肯定地说,他成为不了大文豪,也不可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文学老年而已。但我同样肯定地说,他做人之质朴、随性而真实,做事之实在、细致而认真,生活之自我、纯粹而洒脱、并乐于助人,这其实对一个人来讲就足够了。”
  妈妈不在家的日子,父亲享受着自己的孤独,他电话里面对我说,这星期把《静静的顿河》又看了一遍,四十万字的书啊,更何况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忽一日,父亲又来电话说,最近喜欢上了看老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地道战》、《小城之春》、《平原枪声》,几十部老片占据了他晚上孤独的时光,有时候看着看着累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
    我们牵挂父亲,父亲却固执的捍卫着自己的生活!
  几天前,我们带着铁头和母亲回家了,早上,爱人陪着父亲到运河边上钓鱼,父亲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如何在这条河里游泳,当时的鱼虾如何多,童年有哪些趣事等等。当我们主动聚拢到父母身边时,时光也似乎变慢了,河水也似乎变得柔软了,我的父亲似乎又重新焕发出了年轻时的光彩。
  周日,我们要回北京了,父亲说:“让你妈歇歇,单独呆几天,老人也需要空间调整自己,过些日子再把孩子送过来!”听到父亲这样说,我们发自内心的表示理解,铁头带着泪眼朦胧告别了姥姥姥爷,期待着与他们的再次相聚。

我那喜欢一个人独处的老父亲
(我与父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