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旅游变成一种励志
(2012-07-17 20:44:41)
标签:
南极旅游杂谈 |
把旅游变成一种励
桂杰
在地球上,去过月球的人屈指可数,同样去过南极的人数量也极其有限。
现代化的都市和快节奏的工作把很多青年人变成了不知疲倦的追梦人,脚上的魔力红舞鞋一旦穿上似乎永远没有脱下来的时刻。在工作中工作,刘润的状态可能与很多高级白领相似,不错且稳定的收入,受人尊敬,一周出差3至4天,外人看来似乎永远充满理想,不知疲倦。
在微软中国,刘润一呆就是13年,他是微软中国目前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员工之一。从技术人员干起的他几年后成了技术部门的主管,手下管理了14个印度人,2个香港人,1个台湾人和十几个在上海的中国人。在他轻车熟路的时候,2006年,微软中国内部进行人员调整,他转战前台,成为市场部门的一员,尽管一开始很不适应,但他还是扎扎实实的做了下来,几年后,他成为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总监,完成了由技术人才到管理者的转型。
刘润国内国外的差总是是不完,他不缺出游,缺的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逃离,一次真正意义的旅游。
去南极。
对。几乎不会有人把南极作为他旅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大部分人都是在已经去过很多地方以后,才会疯狂的想去南极,并最终去了。
“幸福,有时候就是自己作践自己。”这是刘润的结论。对于这位成功的70后,他把去南极当成了对自己极限的另外一种挑战。5万元的船票,1.6万的机票,2000元的签证费,还有照相机、摄像机、服装、太阳镜等各种装备,除了这些还有将近10天的时间不能开手机,不能上网,与外界完全中断联系的封闭式的生活。
中国人到南极,或跟着科考队,或是由国内旅行社包办、组团,有的人甚至要带上翻译。作为真正的个体,像刘润这样在网上自己买一张船票,就独自飞机、汽车、轮船到南极来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刘润说,坐飞机实现梦想?好像太简单了。能飞往的,是欲望。坐汽车实现梦想?好像太不浪漫了。能开到的,是需求。必须要有波光夕阳下的浪漫,有狂风骤雨中的艰险,有豁然开朗的瓶颈,想象一下,好像只有坐船能到的,才叫梦想。梦想,总在彼“岸”。
《2012,买张船票去南极》记录的就是一段南极之旅。这是一本将旅行、梦想如此浑然地“编程”在一起的图书,记录了一个微软高级管理人员在他的南极追梦之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是旅游,而是励志。
在去南极的过程中,以往的人生经历开始不断的闪回在书中。2009年5月,一次戈壁之旅开启了他励志及挑战自我的旅程。来到了位于甘肃的戈壁沙滩,他参与了一场120公里的为期4日的徒步之旅。其中在第二天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个独自行走的上海交大女孩,因为担心他的安全问题,刘润协同他的体能师与这个女孩开始一起征战沙漠的征途。他问过女孩如果走累了怎么办,女孩说那就跑两步吧。就这样,他们走累了就跑,跑累了再走。这样的结果是导致晚上休息的时候腿肿得无法行走了,脚上全是水泡。随行的医生每晚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个人脚上的水泡扎破,然后将浓挤出,再用纱布包起。当然这也是刘润每晚的必修课。到了第三天,刘润的腿肿得已经无法前进。但他依然从医生那要到了云南白药,喷到痛处,等稍稍好一点就继续走,痛了再喷至不痛。领队几次把他带到收容车前,请他上车。“不,决不!”就这样他走完了这次戈壁之旅,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蜕变,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也为他去南极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他开始约A同学B同学C同学D同学,一共约了20位,到最后真正要成行的时候,除了Y,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放弃,“你还真疯了!”
在书中,刘润感慨一个人应该有梦想,只有把梦想当成燃料,才能在生活中点燃激情,激情是梦想燃烧后的火焰。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朝九晚五的生活现实,每个人都会变成一台机器,每天睡眼惺忪地从城市的边上挤进黑压压的地铁,又进入到钢筋和水泥的格子中……
身体枯竭,是“身死亡”;大脑停转,是“脑死亡”;失去梦想,是“心死亡”。
2012年初,去南极成了他人生不可逾越的梦想和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下决心的过程以及办理各种签证遇到的困难,丝毫不比去南极本身容易。南极给予刘润的回报是眼神纯净的企鹅、干净且暗藏可怕力量的大海,眩目的雪山,甚至空气,甚至冷风,还有一切能够见到的东西。刘润终于成行并如凯旋者一样平安归来,他在《2012,买张船票去南极》里这样与所有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南极,有的人有勇气去达到那个地方,而有的人只能永远在梦中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