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择伴侣也是一场考试

(2011-05-22 07:10:17)
标签:

杨凤池

非诚勿扰

早恋

青春期

文化

选择伴侣也是一场考试
桂杰
   

     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散文,说的是人生的路──过来人对年轻人说,不要走,前面的路很崎岖,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后来者犹豫了一下,还是朝那条路走去,即便是难,也要去自己体会……
这多少有点儿像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疑,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貌似成熟,却依然稚嫩;渴望独立,却又在很多方面不得不依赖父母;尤其是情窦初开,对异性蠢蠢欲动,却找不到合适的人交流。
    身边刚好有一对家长,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发现儿子突然像匹暴烈的小马驹,不让父母亲近,甚至母亲搂一下肩头都不愿意。当问起班上哪个女生对他有好感时,他更是一扭头走开,嘴里说着“讨厌”。
    另一位亲戚,也为女儿的“早恋”问题,焦头烂额。后来,她干脆每天花费一个半小时把女儿接回家住,也不愿让女儿住校。“省得晚上和男生瞎拉拢,都吓死我了!”她不说还好,说多了,女儿反而来了脾气,“我就是喜欢和他们拉拢,怎么着,你还能把我的心拴起来!”
    主持人敬一丹说过孩子上高中时的一件事。她去开家长会,班主任提醒她说,要注意孩子的早恋问题。回到家,她向女儿转述,女儿说:“恋就是恋,无所谓早。”从此,敬一丹在节目中再也没说过“早恋”这个词。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在学校里也基本不说“早恋”。对于班上一些来往频繁互有好感的男女生,她一般用“交往过密”来表述,相对于“早恋”这个过多带有道德评判的词语,“交往过密”显得更中性,更客观。
    人的青春期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到23岁结束。而家长们更多面对和感觉棘手的是青春早期、中期,大约18岁以前。尤其是面对所谓“早恋”,家长总是如临大敌。
    “早恋”是不是年轻人不得不走的一段“弯路”呢?
    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在《幸福“心”帮助》一书中明确提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鼓励他们与异性交往。
    因为,青春期的性萌动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的成熟等生理的急剧变化,必然伴随着相应的心理变化。因此,许多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交往中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而这种对异性朦胧的情感完全是正常的现象,相反,如果这一时期对异性不感兴趣,排斥,甚至厌恶,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恋爱也需要学习。近年来,有专家认为“早恋”应该叫“早练”,即未来择偶结婚的早期练习。对此,杨凤池很是认同。
    在他看来,少男少女在青春期中自然地进入异性世界,直观地认识异性,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认识自己,学习性别尊重、性别平等,进入与自己匹配的性别角色,这比任何的理论教导都有效,而且这种交往可视为对未来恋爱和婚姻的“早期铺垫”。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现实生活中,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家长的确会出现对“早恋”界定扩大化的问题,而且越是网络发达的年代,父母的担忧就变得越多。而事实上,家长的无端猜疑和训斥,正在不经意间把孩子推得更远。
    一个人不能等到考完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后考试。恋爱、择偶、结婚是人生要经历的重大考试。很难想象,处于自由择偶时代的年轻人,在其少男少女时代连异性之间的交往都不曾有过,在二十多岁突然去参加“选择终生伴侣”的考试,期望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中靠十分钟就搞定一个女生,这样的考试如何能顺利通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