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大师旗号的伪书伤害了谁?
桂杰
“市面上这些打着‘南怀瑾’旗号的书与南怀瑾本人没有丝毫的关系,这些充斥各大图书卖场的伪书完全是欺世盗名之作,伤害了中国出版界的整体形象。”9月8日,在《财经》杂志与博源基金会主办的“从假冒南怀瑾先生之名的各种伪书泛滥看中国文化市场”座谈会上,南怀瑾先生的代理人发言时情绪激动,他表示已经针对市面上的这些伪书一一提起诉讼,以法律的方式为南怀瑾先生维权。
在座谈会现场陈列了不下20种这样的伪书,《听南怀瑾讲禅》、《听南怀瑾讲佛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听南怀瑾讲〈庄子〉》、《听南怀瑾讲〈孟子〉》等等,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未得到南怀瑾先生的授权,而且其间表述的内容也非南怀瑾本人原汁原味的表述。
南怀瑾的代理人、北京洪范广住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涌告诉记者,
93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曾长期生活在国外和香港,数年前移居苏州,经常在新成立的太湖大学堂讲学。此前,经常有一些学生和朋友打来电话,问他市面上的一些书是否为他的新作,或是他讲学内容的结集。起初,南怀瑾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有学生收集了二十多种这类图书拿给他看。南怀瑾发现,大部分图书的内容粗制滥造,一些图书用了它的名义,而内容却与他毫无关系,有的书除了书名中有“南怀瑾”,内容中没有一处提到他。有的书中多次出现“南怀瑾说”,“南怀瑾认为”,而这些内容都是作者自己编造炮制的。
见到这些图书后,南怀瑾非常震惊,也十分愤慨。他特地通过大陆一家报纸公开发表声明:“近期看到许多与我名义有关的伪书大量出版,甚至是欺骗、伤害读者,对大陆出版业也是一种伤害。”
最终,南怀瑾委托律师,专门处理这些欺骗、误导读者的行为,记者看到,这些书从2007年底开始陆续出版,到2008年更加密集,进入2009年则有喷发之势,几乎每月都有三四本新书面世。记者发现,这些涉嫌侵权图书多为民营公司策划,与出版社联合出版。数个品种的图书均有加印。
出版界业内人士,一般这样的谈《论语》、《孟子》的编著类图书,最多卖两三千册而已,而一旦打上了“南怀瑾”三个字,就可能卖到三五万册。某书城销售主管一语道破天机:“这种借名的图书是很常见的,我自己就从来不看,因为知道是假东西,一般到我们这儿都是退回去。但是这种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的确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毕竟南怀瑾老先生的名气太大了。”
北京律师徐涌认为,这些图书已经涉嫌侵犯南怀瑾的著作权、姓名权和肖像权,并且涉嫌欺诈消费者。有些图书的封面直接使用了南怀瑾先生的肖像,未经过他本人同意,则已构成对南怀瑾先生肖像权的侵害。
东方出版社对外合作部副主任孙涵介绍说,目前国内经过南怀瑾授权,他本人的著作有两类:一类是上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一套丛书,共有30本;另一类是2000年以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2本书。
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周林博士认为,近年来国学又重新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追求速食化的阅读,所以更倾向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图书,于是,这类不规范的图书就有了市场。目前大陆文化产业还存在很多不规范,至今仍没有一部《出版法》。出版商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违背传播经典文化的初衷。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要鼓励文化创新。
“名气是有着巨大文化利益的无形资产,出版方恶意使用别人的无形资产,和盗窃是一个道理,而且是明火执仗的盗窃。出版社放弃了对他人名誉的尊重,以侵害他人权益获得非法利益,成了利益熏心、唯利是图的商人。”对于打着大师旗号的伪书在市面上横行,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高晓岩说,“出版社有根本的不可推卸责任,很多出版人完全丧失了良知,如果文化人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底线,就等同于社会流氓。我强烈谴责那些有出版权的人,这完全是他们不作为导致的乱相,是对文化创意的肆意掠夺,如果不断用胡编乱造的东西蒙骗读者,谁还有心搞原创?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讲,这样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据徐涌称,2009年下半年,他已经启动了第一轮肖像权侵权的诉讼,状告了三家涉嫌侵权的出版社,今年5月,第二轮关于南怀瑾姓名权、名誉权案件的起诉材料已于今年5月下旬向法院递交。此次涉及东城区、西城区和朝阳区法院。其中朝阳区法院拒收起诉材料,理由是姓名权和名誉权诉讼案件不可以放在一起起诉。东城区法院接受的起诉材料是:诉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当当网,图书名称为《左手南怀瑾,右手季羡林》;诉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当当网,图书名称为《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西城区法院接受的材料是:诉中央编译出版社,图书名称分别为《听南怀瑾讲〈庄子〉》、《听南怀瑾讲禅》;诉新世界出版社,图书名称为《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诉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图书分别为《南怀瑾大师的解脱智慧》和《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