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季羡林关门弟子钱文忠文化 |
名片学者难成大家
桂杰
参与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栏目组请来的一位嘉宾是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的谭旭东老师,在介绍他的时候,栏目组问他能否打上“教授”二字,他当时的表情显得十分审慎,说:“要不还是写副教授吧!我的教授职称刚刚评下来,还没有在学校里正式公布,怕其他人看了误解。”栏目组还请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新老师,在主持人客气地称他为“王教授”时,他马上表示说:“我刚参加工作几年,还没有评上教授职称。”主持人笑了,在以后的称呼中均叫他“王老师”。
这两位老师对于称呼的实事求是以及严谨的态度特别让我感佩。在“大师”、“教授”满天飞的年代,治学和做人的态度其实可以从对待称呼的态度中窥见一二。有一次,在北京采访著名作家张贤亮,当提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8000多位时”,他曾经哈哈大笑,对我感慨到,这些人当中有几个能真正配得上“作家”的称呼?我戏问他,那您说,一个省有几个作家合适?他说,我看有一个足矣。
作家没有严格的评定标准,但是博导、教授、副教授等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是有严格的标准的,比如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以及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还比如在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曾经有一次写文章,根据出版社提供的材料,我无意中把一位大学老师写成了博导,结果文章发表后,这位老师特别不高兴,原因是博导还没有正式批下来,如果稿件让熟悉的人看到,会让自己很尴尬。对此,我向这位老师表示了由衷的歉意,并在以后的写稿中引以为戒,很注重称谓的准确性。
有一些人在社会上混久了,总是喜欢给别人戴高帽,见人就叫“主任”或“某总”,发短信上来就是“领导”。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就让一个人下不来台,他说:“我就是一位记者,不是什么主任。”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种自知之明,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前两天,我和一个朋友出差到上海复旦大学办事,和学校的一位领导吃饭,在谈到该校的知名“教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时,他说,其实钱文忠在学校还没有评上教授职称,而是一位副教授。此外,此人还表示,钱文忠讲的两门课程在学校内部的教学评估中得分均不高,目前看来根本没有评教授的资格,“比起在百家讲坛的风声水起,钱文忠在本职教学上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此人非常克制的表达了他对这位知名“教授”的一些看法。当谈到各种媒体在宣传上都把钱文忠封为“教授”的时候,他说:“有一些人为了对外宣传方便,在名片上印‘教授’头衔,学校也不会太较真,这种教授我们私下里称为‘名片教授’。”
名片教授,真是让人觉得即可笑又无奈啊!其实,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大师有所谓的“关门弟子”,大师的门一直虚掩在那里,即便门不开,还有一扇窗可以轻轻推开。季老之所以可爱,就因为他始终能够摆正心态和位置,在耄耋之年还要请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的所谓桂冠。而整天把季老挂在嘴边的关门弟子“钱副教授”怎么就没有学到一点季老思想的深刻和做人的精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