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亟须完善
(2009-05-13 08:20:29)
标签:
灾区心理健康地震纪念杂谈 |
独家:灾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亟须完善
桂杰
时隔汶川大地震一年,当我以记者身份再次深入德阳、都江堰等受灾地区采访,和广大师生座谈时时,感觉师生们依然亟需有效的心理援助。德阳市水磨中学老师王波对我说:“地震发生之后我们学校转移到了峨嵋山市的一所学校复课。现在很多学生比刚发生地震时的心理问题更严重。很多学生很浮躁,产生厌学情绪,他们觉得能够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一些孩子变得脾气很大,往往因为一句话就和同学大打出手。我觉得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
“我经常夜里做恶梦!”、“我觉得我的家人没有死,他们还会回来的!”学生们各种各样的说法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危机。
媒体曾用“哄地来了,倏地走了”来描述灾区心理援助者的状态,称心理志愿者激情退去的速度快得和他们来时一样。建立长效的、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计划和组织机构迫在眉睫。
地震发生至今,很多企业和慈善机构自发组织专家,对灾区心理干预进行以点带面的引导,尽管这些爱心人士的出发点很好,但星星之火难以形成燎原之势,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计划,恐怕也会有“旱涝不均”的情况出现。在安利(中国)有限公司捐资援建的“春蕾教师培训中心”日前在德阳正式揭牌,在首期教师培训的结业班上,一位德阳的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她已经听过6场以上内容相似的心理健康课,但同时上课的另外以为教师则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来听课,“平时学校把给学生开心理课的任务压给我,但也没有教材,我也没有受到过培训,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讲,只能摸索着来。”
美国政府针对在“9·11”恐怖袭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市民制订了长达20年的救助计划,汶川地震灾后的心理援助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几堂心理辅导课或简单休息就能解决问题的。而实际上心理危机干预有自己的规律,在重大灾难发生之后,对于存活下来的人,3到6天是现场阶段,接下来两周左右的时间也很关键,再接下来就是半年、一年,更长的时间。
曾在地震中亲手救出两名学生的德阳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张建平则表示:“心理干预的实效非常重要,有的心理专家来了听不懂四川话,跟需要干预的对象很难交流,更别说心贴心的心理引导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还提出,“一个心理危机干预制度背后就是一场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改变,心理干预的效果也要打折扣,很多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他们的家庭状况导致其没有兴趣听老师的讲课和心理健康的引导,长期的烦躁和逆反心理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危机”。
针对灾区的心理危机干预状况,有的专家呼吁尽快出台《精神卫生法》,但在专家看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在各个地区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把地震灾区学校师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起来,帮助灾区学校的师生积极地面对并转化再后的舸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