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珍惜脸面一样珍视名片
(2008-10-22 17:48:59)
标签:
朱兆瑞求职旅游创业文化 |
像珍惜脸面一样珍视名片
桂杰
不久前参加了一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的主角是朱兆瑞,这个在国外留学期间靠国外航空公司提供的零美元机票到世界各地旅游的年青人把他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并且在不久前拿到一笔风投,创立了兆瑞旅游网。他要借助网站和自己的经历把这种超值旅游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人,号称“299美金飞遍东南亚”。
我为朱的传奇经历感动,非常想找一个机会和他面对面专访,把他的创业故事好好写一写。发布会结束的时候,很多记者和我一样拥向发布台,希望和这个年轻的总裁交换一下名片并交一个朋友。然而,当时的场面让我觉得非常失望。朱声称要去赶飞机,没有来得及随身携带名片,一一接过记者的名片后转交给了助手,说过几天会让助手和记者们联系,围着他转了半天的记者既没有要到他的手机号,也没有要到他的邮箱、办公室电话,以及任何的联系方式。
朱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恕我直言,我觉得朱当时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就是很不真诚。按照一家公司的程序,采访总裁是需要通过助手或总裁助理,但是如果记者们能够拿到老总的电话,甚至能够自己和老总通上话,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朱的事业刚刚起步,但对待记者的派头似乎要比很多老企业家派头还要足。既然知道当天有新闻发布会,没有把名片准备好,这也是他在商业策划上的失误。
我还记得,我的一个朋友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工作,有一次他也是参加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他把自己名片递给一个总裁的时候,那个总裁说:“不好意思,我今天刚好没有带名片,改天寄给你啊!”我的朋友以为是企业家对他的敷衍,也没有放在心上。然而几天后,我的朋友却收到了一封珍贵的来信,那个信封里没有别的,只有总裁寄来的他的一张名片,名片上还特意写上了他的手机电话号码。
讲信誉从一张小小的名片开始,对于自己口头承诺的履行,大大提升这个总裁在朋友心目中的形象。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以往的名片我至今还保留着,这张名片上并没有他在任时“主任”的头衔,只是写着“中共中央教育部办公厅
应该意识到,对于企业家而言,和记者以及客户交换名片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商务细节。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做保险的朋友讲给我听的。他经人介绍找到一家公司的老总推销一个险种,临走的时候他和企业的老总交换了名片,就在他即离开总裁办公室的时候,他不经意的回了一下头,发现那个老总把他的名片团成一团随手丢到了垃圾箱里面。我的那个朋友本来要走,但他想了想,决定回去。他直接敲开了那个总裁办公室的门说:“恕我冒昧,我觉得您似乎对于我刚才说的保险不是特别感兴趣,我想收回我刚才给您的名片,留着拜访下一位客户。”这回尴尬的是那位总裁了,他说:“您刚才给我的名片,我不小心给染上了墨水,不好再还给您!”“在您的办公室里染上墨水,我刚好拿回去当作纪念!”老总说:“你们公司是不是资金紧张啊,这张名片值多少钱,我赔偿给你!”“值五毛钱。”那个老总真的在钱包里面掏出了一块钱递给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说:“我的名片虽然不值钱,但我也是您的一个客户,您不该把它丢在垃圾桶里面。我没有零钱找您,再给您一张名片,希望您保存好,也希望我们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事情的结果,正如你想的那样,我的那个朋友靠着这张小小的名片征服了这个老总,拿下了这一单生意。